标签列表

P2P进入风险高发期 业内热议负面清单监管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2 21:07:24

  央行人士在近日警示,目前P2P问题平台正进入新的风险高发期。

  此前,坊间盛传网贷平台监管细则基本成型,将于本月公开征求意见,并将于明年年中落地,同时设有18个月左右的过渡期。业内认为,监管办法实行负面清单模式的可能性较大。

  热议负面清单监管

  “正在运行的P2P平台,月增加量大约100家。所以,2015年全年大约有1200家左右P2P平台。而出现的问题平台,似乎在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前达到高峰,平均在今年上半年是60家,到6月份126家。最近又出现一个回潮,上个月达到79家。所以,包括问题平台、跑路平台在内,现在又处于一个新的高发期。”12月18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出席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时表示,今年全年P2P问题平台约700家,明年或累计突破1000家。

  随着网贷问题的集中爆发,市场对于出台网贷监管细则的呼声见涨。

  “目前监管细则还处于完善、修改阶段,细则正式施行之前会公开征求意见,年底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今年9月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透露。

  据李均锋介绍,监管细则主要包括:网络借贷的注册登记,资金存管,产品、平台信息披露等各项问题,同时会明确网络借贷的定位、业务边界、有关方面对网络借贷的管理和监督责任。

  上海市金融办金融创新处处长许耀武认为,国外普遍地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的监管框架中。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设立必要的行业准入门槛;其二是探索负面清单监管;最后要落实投资人的适当性要求。其提出,监管部门要建立负面清单的监管思路,明确哪些事情P2P平台不能做,并且明确处罚机制,树立基础的行业规范(如信息披露机制、资金托管机制等)。

  邦帮堂董事长寇权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目前各方消息来看,监管办法实行“负面清单模式”的可能性很大,并且将坚持平台的中介属性,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从事理财、信托、股票配资等,可以引入第三方担保或保险模式。同时,也要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此外,还可能限制借款的过度集中,包括单笔投资上限、余额上限等。

  寇权称,由于监管的缺失,P2P行业在过去两年的迅速发展中出现了平台诈骗、非法集资等负面事件,损害行业声誉,使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范风险、肃清行业风气显得至关重要。

  银客网总裁林恩民认为,金融脱媒是中国未来的趋势,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需要降低中间的成本,所以利率还会下降。负面清单制可以给互联网金融留下较大空间。“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可以为资产证券化留下了空间,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平台可以做创新的地方还是很多。”

  监管态度明确

  早在2014年9月,银监会人士曾提出P2P行业监管的“十原则”,包括“投资人与融资人都要实名登记”、“P2P机构不得以自身为投资人提供担保”等十条原则,明确监管红线。

  今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落实了监管责任,明确了业务边界。也因此明确了P2P的信息中介定位。

  网贷监管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政府开始监管P2P平台的重要一步,监管办法起到规范行业发展,降低投资风险的作用。

  “P2P行业的模式没有问题,但确实进入了风险爆发高发期。” 姚余栋称行业风险爆发的原因主要为五类:信息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结构存在缺陷;是风险管理简单化,内控机制未建立;信息体系不牢靠,信息安全无保障;是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主体不到位。

  姚余栋认为,P2P行业80%的风险都来自于没有坚守底线,行业内应坚守三个底线。

  第一、不能搞资金池。“巴塞尔协议I、II、III通过资本方式和流动性覆盖比例严格约束银行行为,发展了600年的银行也无法成功抑制流动性危机,隔十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危机,根源在于银行流动性出现了问题,P2P当然也控制不住。所以不能搞资金池,资金一定要经过第三方存管。否则一旦来流动性风险出现,平台将垮掉。”姚余栋说。

  第二,不能做担保。“全球信贷资产坏账率平均是4%,我们国家相对偏低一些。然而如果P2P平台整体面向小微企业的,坏账率肯定不会低于4%。”姚余栋预测,预测2020年信贷余额8000亿,如果按照坏账率是5%,将近出现400亿坏账,即便有10000家P2P,平摊下来则每家有400万的坏账。“加上本金、费用、人员工资,潜在坏账率非常高的,不能低估这个问题。平台的资本金无法承受带来信用风险。”姚余栋说。

  第三,不能做非法集资。只要有非法集资的嫌疑,一旦有人举报,平台就会出现流动风险、信用风险,顷刻之间就可能面临崩溃。

  作者:李德尚玉 陈洪杰来源一财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