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财经微评:“冰桶挑战”如何证明微博未死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8-31 16:39:56

一个月前,业内可能还在为微博的未来愁眉苦脸,“一桶冰水”袭来,令人刮目相看。

根据新浪微博统计数据,截至今日,#冰桶挑战#主题的阅读量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内暴增至44.9亿,讨论次数超过410万。在高潮期的最后十天中,更有超过10万个网友完成冰桶挑战的视频上传到微博,日均播放量超过1亿次,是以往数据的3倍有余。

在如此巨大流量面前,估计任何“转发抽奖一夜涨粉XX万”都只能望洋兴叹了。

美国专家尼特赞·齐默尔曼对此曾表示:“将互联网对挑战的热爱,与捐款和慈善相结合是一种天才想法”。但深思一层,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恐怕唯有类脸谱、微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才能上演这样的热潮。

为何呢?因为“冰桶”和微博在崛起的原理上有着共性:微博当初之所以能够抢占已有校内(如今的人人网)等平台的社交网络市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将明星、大佬拉入公众平台,这些“高人”头一次以网民的形象出现,一下子从“神格”的印象拉回“人格”,而且这种拉回的落差越大,效果越佳。

不仅如此,不少专家学者、公众账号均运用此手段加强自身的影响力,连一些国家部委也不列外。如国资委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账号取名叫“国资小新”,一个掌管数十万亿国资的部委如此“卖萌”,单从这一点上就已足够眼前一亮,推出不久,粉丝数就快速增长超过200万。

转过来再看,冰桶挑战的火爆在“去神格”化这点上与社交网络的崛起完全符合,甚至取得了更大的落差,一桶水直接把大佬们明星们浇成了“水货”。

此活动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又出现了一轮演变:一桶水搞出多种浇法、显示挑战者身价、融入产品营销、出现哗众取众、再遭用户反对、回归公益本身、增添环保元素、增设“冰桶”好感度评选……

从这种演变不难看出,冰桶挑战虽与社交网络“趣味相投”,但由于社交网络本身的娱乐属性和商业属性,“冰桶挑战”在这个环境中上险些“变味儿”,部分参与者,或个人或机构,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而过于强调娱乐性。

这时变化出现了,当用户们在满足了娱乐需求之后,或者说其娱乐性已经被发挥到极致,公众会通过一句“捐钱了么”点醒其要回归道德的本质,进一步倒逼中国版的“冰桶挑战”做出改良,从过于商业的角度上冷静下来,便增添了更多的公益因素。

以上变化,体现出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中难以被取代的一点:广场特性。

互联网社会就如同城市生活的影子,一个城市中最具民间文化特色的地方绝非博物馆和美术馆,而是形形色色人物穿梭的广场,极大的空间包容极大的流量,衍生出大量的传播机会。

微博在网络空间中提供了这样一个门槛低又具有大量“高端”用户的平台,与网络广场无异。与实体一样,同样遇到垃圾信息密布、商业营销泛滥、用户体验受到诟病的“卫生问题”。

虽然微信朋友圈、陌陌等圈子型社交平台提供了用户所需求的清净、私密场所,可一旦到了类似“冰桶挑战”这等全民性的公益项目,只有微博类的社交网络才能掀起这场派对式的流量狂欢,并在狂欢之余进一步适应公众评论中所蕴含的需求变化,而衍生出更多的元素。

大广场与小俱乐部并存,相互拥有同样的用户,满足着不同类别的需求。他们各自在互联网社会中拥有难以撼动的立身之所——很难说谁推出一个功能就立刻革了谁的命,也很难说一桶冰水就能真正救得了谁。(黄博阳/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