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化德县:抓热点解难题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4-27 16:56:09

农忙时候干农活,农闲时候来打工,化德县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更多人致富。

农忙时候干农活,农闲时候来打工,化德县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更多人致富。(摄影/张晓鹏)

抓民生不懈怠,增福祉不惜力。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民生为上,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中,该县按照“三个不漏”的要求,坚持“以沿路沿线为重点,全线贯通,纵深推进,全面完成”的思路,实行“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最大限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改变村容村貌,让老百姓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推进“五城联创”工作中,该县责任明确,细化分工,打造文明秀美城,提升百姓福祉。继续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脱贫措施,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今年必保3600人稳定脱贫,完成30%的脱贫任务,让更多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一项项举措,一件件实事,旨在通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实际成果造福百姓。

“十个全覆盖”确保群众享实惠

在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化德县上下动员,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利推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化德县注重发挥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了县级领导包扶工作责任制,全县28名县处级领导包村到户,参与“十个全覆盖”建设。同时,全县93个县直部门深入村庄开展包联工作,启动了千名干部职工下基层活动,并选派了81名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各级干部职工驻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政策宣传、院落整治、服务群众等工作,形成了上下贯通、高效运转、逐级抓落实的强大组织力量。部门包扶、干部驻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村面貌的变化,更带来了干部作风的改变、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两年来,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推进,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又一个新农村尽显蓬勃朝气,实现华丽转身与蜕变。长顺镇杨家地村曾经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穷村,用脏乱差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经过改造的杨家地村瓦舍一新、街道整洁,一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村。曾经的德包图乡二段井村村庄规划滞后、村民居住分散、危旧土房较多,到处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为彻底实现旧貌换新颜,通过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如今的村庄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都有了改观。

全力推进“五城联创”促发展

五城联创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化德县各级各部门把“五城联创”作为检验自身执政力、执行力的试金石,自加压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建设富强文明、幸福美丽新化德作贡献。

按照“产城结合、人城共融、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的理念,以“五城联创”为抓手,突出打好“山、水、绿”三张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年,该县从打好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市场整治、交通综合整治、物业管理、绿化、精神文明七大攻坚战着手,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任务分工,保质量,抢工期,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创建领导小组和责任单位认真总结行动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形成人性化、数字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另外,该县还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老旧小区改造、门前三包落实、交通秩序管理、食品安全保障等工作。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入开展“八大环境”建设和系列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创城”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激发和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尚善、奋发向上,积聚城市发展正能量。

注重产业带动打赢扶贫攻坚战

农村变美了,但没有产业做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一次性的盆景,就是无源之水。让农村美起来,更得让农民富起来,产业配套要跟进。化德县在打赢扶贫攻坚中,突出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19家,逐步形成了冷凉蔬菜、马铃薯、生猪、生鸡肉羊、肉牛现代农牧业体系。发展养殖、种植、农机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56家,建成现代农业示范点120个、示范园区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87个,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近3000多农牧民进入农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人均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近3000元。

白音特拉乡白音特拉村、后滩村通过返乡农民创办了恒利农业示范园、蒙新牧业等10多家农牧业企业,近1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两年来,通过把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整体脱贫步伐加快,精准脱贫效果明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力带动了建材、苗木、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提升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全县1.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文/王大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