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资源配置应主要以竞争推动市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07-27 09:21:46

经总结不难发现,中国过去的产业政策中,失败的案例往往强调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目标,而忽视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协调,而以往成功的产业政策中,则都是政府因势利导,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进行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25日在京指出,中国已经到了重视竞争政策、树立竞争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中优先地位的阶段,下一步将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有效协调,建立和规范产业政策的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

竞争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中处于优先地位有何意义?张茅的解释是,这一改革举措将有助于扭转和调整以往通过政府选择、政府补贴、行政主导来直接配置资源,导致市场信号扭曲和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应该说,类似表态并不陌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如今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角色的价值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茅的此次表态体现了宏观政策的方向,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指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现路径,即要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入手,通过建立和规范产业政策的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来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

从国家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看,过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由行政力量来主导资源配置的产业政策,学界将这种产业政策模式总结为限制市场、干预市场与替代市场三个方面。比如,过去的产业政策普遍主张扶大抑小,资源过多地流向效率并不具优势的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支持。1993年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兼并破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行大公司战略等;1997年“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改革战略,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考虑,出现了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国企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这种产业政策与发展市场经济存在明显的冲突,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弊端,其中的极端表现是,政策扶持的一些企业已经衰落,或因为行业的高集中度而产生企业暴利,与之相对,一些被抑制的新企业却发展起来了,围绕这类产业政策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

经总结不难发现,中国过去的产业政策中,失败的案例往往强调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目标,而忽视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协调,而以往成功的产业政策中,则都是政府因势利导,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实上,“以产业政策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一度引发广泛兴趣,且不乏成功案例,所以,问题不在于政府要不要推进产业政策,而是如何推进,行政力量扮演何种角色。回头看,中国成功的关键到底是政府干预越来越少,还是干预本身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但是,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可以肯定的是,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忽视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往往容易失败,政府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在行政干预和尊重市场之间找到平衡。

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再到当前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类似“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表述,接下来的改革必然面临那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大致看来,有的行业因为准入门槛高,且对民众生活影响有限,因此,提高集中度并把企业做大做强符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多数产业而言,则面临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保持竞争活力的双重诉求。为避免重蹈覆辙,正如张茅所提出的,合适的做法就是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保持有效协调,建立产业政策的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这无疑将引发中国产业政策的重大转变,既是对过去政策的纠偏,同时也是为贯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一般规律,未来的产业政策应该在追求产业竞争活力方面推出更多切实举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