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组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8 00:19:29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 (记者 苏琳) 12月7日,由财政部、民政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借鉴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7日,“第七届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借鉴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来自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官员和40多所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英国、德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瓦努阿图、波兰、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驻华使馆、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瑞士驻华使馆等的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会议开幕式并做主旨报告。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副司长郑权、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副局长梁小萍到会致辞。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作题为《中国的社会救助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主旨报告。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国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已经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有此成绩,得益于中国多年的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发展的互促互进。
1992年,上海市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拉开了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综合构建了社会救助体系,成为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在现行标准下我国仍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解决最后7000多万群众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更是对中国社会救助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同时也要具有大视野,既将中国社会救助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同时吸收国际尤其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救助理性的发展成果,共同促进中国以及世界的社会救助发展。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程伟作题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主旨演讲。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的社会救助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主旨报告。他认为,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支柱性制度安排,肩负着免除国民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公正、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职责。经过近20多年来的改革,这一制度从面向少数人的民政救助转化成面向全社会的社会救助,从政府恩赐过渡到国民权利,从单项救助扩展到综合救助,从城乡分割救助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已经实现了整体转型,一个面向全民的、开放性的综合救助体系已经形成。他还指出,深化中国社会救助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四:一是优化制度结构,以建成一个真正能够全面兜住底线的社会救助网络为目标,确保符合条件的求助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救助;二是厘清政府责任的边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分担比例,同时调动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三是尽快制定专门的《社会救助法》,并完善相关法规,以确保这一制度依法有序运行,杜绝现实中各种违规违法现象;四是进一步明确由民政部门集中管理社会救助事务,确保政出一门与公共资源统筹使用,并推行专业化经办,强化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维护这一制度良性运行的技术支撑能力。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斯世界贫困研究所阿曼多·巴恩科斯教授作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救助》的主旨报告。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程伟在题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社会救助未来工作重点为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法治救助;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综合救助;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做好积极救助;坚持社会参与,进一步发展多元救助;提升服务效能,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第七届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借鉴研讨会”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斯世界贫困研究所阿曼多·巴恩科斯教授在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救助》的主旨报告中,向与会者展示了来自拉丁美洲、非洲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的做法与经验,他认为,在有社会保险制度的中低收入国家中,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已经并驾齐驱,这标志着一种新型社会福利模式正在出现。
英国、德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瓦努阿图、波兰、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驻华使馆、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瑞士驻华使馆等的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辽宁民政厅副厅长马涛基于辽宁省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实践,指出未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应该是树立法治理念、系统理念和人权理念,通过差异化、法制化和信息化举措来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在主旨报告会后,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者围绕“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构建”、“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和服务递送”、“社会救助标准、补差及目标瞄准”、“社会救助绩效评估”四大专题展开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林闽钢教授、关信平教授、杨立雄教授、钟仁耀教授、岳经纶教授和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社会发展专家温迪·沃克、英国牛津政策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卢多维科·卡拉罗、英国牛津政策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乔安娜·罗杰斯、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计划部社会保护和福利部门负责人微微·好拉斯威特、巴基斯坦贝·布托支持计划主任欧麦尔·卡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做了重点发言,分享了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特别是中国、摩尔瓦多、南非等国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案例与经验。
在“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构建”议题中,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计划社会保护和福利部门负责人微微· 好拉斯威特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社会救助的一体化设计,指出印度尼西亚从综合性的角度构建社会保护、基本服务提升和可持续生活发展三大体系来实现增进福利与扩大就业机会的目标,其中社会救助是社会保护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升级与优化”中指出2010-2015年临时救助出台,中国社会救助框架的到确立,2014年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社会救助体系化的标志。未来中国需要从社会救助目标、范围、项目、方式几个方面升级,从社会救助手段、平台、能力、机制几个方面实现制度的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对中国特困人群供养制度做了分析,强调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面向农村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网,其中对特困人群的供养服务的体系已经形成,在指出制度存在挑战的同时,提出了加强制度优化等完善特困人群供养制度的建议。
在“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和服务递送”议题中,英国牛津政策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乔安娜·罗杰斯基于国际视角指出国际上尽管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所不同,但结合摩尔多瓦和南非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实践,社会工作在社会保护中都应承担以下角色: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并有资格开展预防性、促进性及其转变性的社会工作与社会保护。中国社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在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必要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社会工作服务困难者的主要对象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领域和主要服务内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基于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提出社会救助改革的指向应该是切断“贫困代际恶性循环”、防止“劳动力竞争恶性循环”、避免“救助支出恶性循环”,构建的基本思路是社会救助中的专业化社会服务。
在“社会救助标准、补差及目标瞄准”议题中,巴基斯坦贝·布托收入支持计划主任欧麦尔o卡介绍了巴基斯坦首个大型的、系统性的、透明的社会安全网--贝o布托收入支持计划。该计划由多项社会救助计划组成,其是基于代理家计调查的贫困积分卡调查对受益人群进行科学定位,使用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进行核查,并依托邮局和银行网点,使用智能卡、借记卡和手机银行等实现支付。最后建立退出机制,即在为受益家庭提供机会使他们在可持续的基础上维持生计并逐步脱贫,退出该计划。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介绍了中国社会救助对象确定的经验和启示,认为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涉及一系列体现不同价值观的政策选择;社会救助制度要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合理分工,不能相互替代;法律建设对社会救助制度的顺利推行至关重要;在地区差异明显且快速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既要契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基于对中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补差的研究,指出中国目前虽然规范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方法,各地正在逐步规范调整机制,但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差额补贴制度的公正性依赖于精确的家计调查,针对目前家庭调查困难重重,建议改革家计调查方法,用代理家计调查取代已有调查方法,并按贫困等级发放补助额。
在“社会救助绩效评估”议题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从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绩效评估的挑战与反思角度,认为尽管众多学者从多角度对中国社会救助进行了绩效评估,地方政府也运用第三方机构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但学者和政府评估都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一个好的社会绩效评估至少应该围绕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制度运行的效率两个评估标准展开。英国牛津政策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卢多维科·卡拉罗则以摩尔多瓦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为例,展示了在现金救助的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国际经验。中国广东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张东霞分享了广东省社会救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创新做法--引入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体系,其具体做法是评价主体专业化、指标体系个性化、评价六层科学化和评价结果透明化。
与会者认为,贫困问题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多,但发展不足、制度供给不足、个人发展能力不足是基本原因。反贫困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共同使命,不仅需要重视社会救助等现金转移机制,还要高度重视社会融合,并在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与会者强调,在社会救助与反贫困领域,加强地区之间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搭建类似于这次会议一样的稳定平台,让各国社会救助领域行政部门的官员与专业研究者交流资讯、分享经验,共同推动全球反贫困战略。
作者:苏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