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04-22 17:01:38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多位常年从事汽车产业报道的财经类媒体汽车主编普遍认为: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是必然趋势,在目前这样一个时机不但没有太大的风险,还能推动汽车行业优胜劣汰。同时,这些在业界采访十数年,对汽车产业政策颇有研究的主编们判断:合资股比放开,由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表,未来可能会采取渐进式推进。

  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制造业方面,目前已基本开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按照2004年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四十八条 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在过去数年间,业界内外对于是否应该放开整车合资股比限制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如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所提出的,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重大举措的第一条就包括:“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那么,这一重大举措对国内汽车企业和整个汽车产业将带来什么,或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多位常年从事汽车产业报道的财经类媒体汽车主编普遍认为: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是必然趋势,在目前这样一个时机不但没有太大的风险,还能推动汽车行业优胜劣汰。同时,这些在业界采访十数年,对汽车产业政策颇有研究的主编们判断:合资股比放开,由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表,未来可能会采取渐进式推进。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编委、汽车周刊主编丛刚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每日经济新闻》编委、汽车周刊主编丛刚表示:限制汽车合资股比在特定的时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对繁荣国内汽车市场、保护本国汽车产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限制汽车合资股比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赵云

  《华夏时报》编委、汽车周刊主编赵云也认可上述说法,并进一步分析:目前,国际汽车品牌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并且形成一定的格局,放宽外资股比对这个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以大众为例,放宽股比后,它可能会期望多收一些股份,但具体额度还需要合资公司双方来商议。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汽车头条执行总编辑杨小林

  汽车头条执行总编辑杨小林直言,“中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放宽外资股比非常合适”。在他看来,中国本土汽车产业和本土汽车品牌已经发展壮大,自主汽车品牌在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已连续多年超过40%;而且,自主品牌寻求品牌向上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在汽车产业和自主汽车品牌累积一定的实力后,放宽股比限制是顺应潮流,也没有太大风险。

  另外,“中国汽车与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融合,随着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某些整车合资公司的50:50股比限制其实已经开始动摇;尤其是中国汽车企业加速出海,用技术和资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海外并购,必然反向推动中国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丛刚认为。

财经类汽车主编:合资股比放开是必然 或将渐进式推进

《经济观察报》汽车与能源部主编王国信

  不过,《经济观察报》汽车与能源部主编王国信分析认为,“一旦放开合资股比限制可能意味着,外资有‘资格’成为合资企业中控股一方,甚至单独建设独资企业”。对于这一观点,杨小林指出,“习主席表态放宽外资股比限制,但并没有说允许外商独资”。

  据杨小林分析,“从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到外商独资,可能是逐步的、渐进式的;放宽股比限制,是要打破当前中外合资车企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的限制,外方资本可以实现对企业的控股;外商要想实现完全独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产业政策,还得看未来是否有相应的落地政策”。赵云也表示,“外资股比放开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至少在2-3年内逐步放开;也没有具体细则,后面还有需要跟进很多政策”。

  回答放开整车合资股比限制可能带来的影响,王国信直言:一旦放开合资股比,外方就有可能谋求在合资公司中取得控股地位,对于习惯了依靠政策保护的中方合资伙伴,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而言,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

  对此,丛刚表示认同,并进一步指出,“合资股比放开之后,弱势企业和品牌可能会受到跨国公司的威胁,如果外方提出增加投资,中方没有能力跟进,或许会产生话语权的更迭”。不过,“合资股比放开就是要引入更多的‘市场鲶鱼’,从而加速推动国有企业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将加速汽车品牌和汽车企业的优胜劣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车企将被加速淘汰出局”,杨小林说。

  王国信也特别提出,“在复杂的中国市场,如果抛开中方合资伙伴单干,也将是巨大的挑战。此前有很多外国汽车品牌,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以及市场需求,最终折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原创报道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