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同一天出生的你”缺了诚意善意,再多的创意也失去意义!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01-04 15:08:40

人工智能朗读:

人们从一开始的热情捐助,到将信将疑,再到麻木拒绝,直至有一天网络慈善活动甚至失去了作为话题讨论的生命力,对社会和求助的不信任根植在大众心底。

“听说同一天出生的人冥冥中会有命运的牵绊.......”随着悠悠的音乐声,热心的网民在“分贝筹”的微信公众号界面上轻易地寻找到与自己同月同日的受助者,点击、捐款、分享,一个互帮互助、世界大同的和谐场景正缓缓拉开序幕。

然而比筑梦来得更快的是梦碎时分,细心的网民发现受助儿童的信息有误,跟踪报道的媒体发现没能在任何一家具备慈善募捐资格的信息平台寻找到相应的筹款项目信息,一个个质疑点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梭子刺穿这个带有命运色彩的公益活动,每一处风口都回响着网友的不忿:“退钱”、“骗子”、“缺德”......最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助学公益活动演变成了闹剧,爱心网民在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后稍有复原的信任缺口再受打击。先是小朋友画廊“一元购画”活动,再是“同一天出生的你”一元助学活动,部分网民也不禁喃喃自语:“我下次是信呢还是不信呢,是捐呢还是不捐呢?”

“同一天出生的你”缺了诚意善意,再多的创意也失去意义!

正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反复的信任错付最终将造成面对求助的无差别漠视。人们从一开始的热情捐助,到将信将疑,再到麻木拒绝,直至有一天网络慈善活动甚至失去了作为话题讨论的生命力,对社会和求助的不信任根植在大众心底。因此,每一个慈善机构、组织每一次公益活动都应该兼顾合法专业的操作程序和良好有效的宣传,确保公开、透明、真实,让爱心顺利转变为善举。

“同一天出生的你”在为慈善公益活动带来公众信任危机的同时,还存有一个更为隐蔽和险峻的问题——将商业资本运作模式和营销概念植入公益活动,将商业价值衡量标准渗透至我国当习社会的慈善伦理价值。凭借着网络传播和动人文案,“同一天出生的你”公益活动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分贝筹”在半天内收到44万元捐款,在25日被勒令停止募捐活动时已筹得255万元,这样一个数字如若从商业角度和实用主义出发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但就法律层面而言整个募捐流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实际募捐平台不具备法定资格,募捐项目信息公开不全面,另外在伦理方面,过度透露受助儿童的信息侵犯其个人隐私,而模式化的贫困受助儿童形象和感谢语言则是通过刺激公众道德优越感的方式激发捐赠热情。在商业价值衡量标准下的慈善公益活动,捐款的数额是任务完成与否的唯一标准,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爱护等人性化价值观反而止步于覆盖于活动之上的一层糖衣。长此以往,社会公众将愈加关注不断走高的捐款数额,实现了商业资本所营造的“双赢”。

在部分实用主义者的观点里,法律规定下的生产生活限制过多,容易降低效率,“同一天出生的你”公益活动涉嫌违规违法一事同样如此,些许环节的不完美不足以抵消255万元捐款的成就。实际上,法律追求公平正义,其中程序正义正是实体正义实现的基础,只有一步步遵循程序操作,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大众的普遍公平,兼顾个体的基础正义。同理可证,在网络时代下的慈善公益活动只有在遵守慈善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好专业组织、信息公开等工作,才能以无懈可击的姿态面对更为广泛的网民质疑,在引进企业力量、丰富慈善机构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商业资本对人的消费和物化作用,建设一个更加温暖的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同一天出生的你”等类似的慈善公益活动闹剧不是第一次,也难以成为最后一次,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如今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作为爱心捐助人、活动监督人、甚至募捐策划人的能力和意识还有待提高。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视过高,这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而是在我们手里变得更好的时代。(作者:喜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