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辞职向科技部申诉值得重视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4-25 15:17:13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近日宣布从上海交通大学辞职,以便以个人身份向科技部申诉,他表示难以接受在申请“食品重大专项”时科技部农村技术中心“非要以‘形式审查’让其出局”,“非要用行政手段代替专家作用”,称“有着严重的‘程序不合理’的问题”。消息一经媒体发布,引发了科技界的热议。
赵立平,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2014年被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他所领导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团队国际知名,有业内人士称其是“国内肠道菌群研究最牛一人”。赵立平指称的“食品重大专项”是今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重点专项。赵立平牵头组织申报了该重点专项任务中的第六个项目,而据科技部官网4月11日公布的信息,一共有27份申报书未通过形式审查,赵立平的申报书就是其中一个,他被告知“出局”的理由是“研究内容没有全覆盖”。
所谓“形式审查”,即由行政人员查看申请书的格式,以及申请的项目是否超过规定的个数。而对赵立平来说,由于团队的研究能力处于国际前沿,他本人为组织一批专家写下项目申请书又费了很多心力,最后却被“形式审查”所阻挡,自然难免困惑。赵立平的这种心情在其申诉书中袒露无遗,“形式审查顾名思义,只审查形式是不是合格,而不应该对内容的合理性做评判。……形式审查依据的标准必须是公开的,不会产生歧义的,这样才便于申请者准确把握,以免浪费精力。……”
赵立平的“出局”和申诉当下正激发热烈讨论。就公开的层面,人们关注的是两个重点,一是作为国家的重点研发项目,在立项审批的问题上以“形式审查”的方式决定去取,这种程序设计是否合理,二是如赵立平所反映,“全覆盖”的内涵过于模糊,这样一种状况是否会导致科技部相关人员在进行“形式审查”时有着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事后又有媒体报道称,“食品科技领域的专家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把申请队伍组织好,申请书的本子也写得差不多了。虽然规定参与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项目,但是提前知道指南内容的专家,却可以提前行动,在指南公布前半年以上,就开始组织申请队伍、撰写申请书。”如果报道属实,科技部制订的指南几乎等于量身定制,这对处于舆论风口的科技部似乎更加不利。但由于科技部回应媒体时表示“正在核查情况,有消息会及时联系媒体”,目前所呈现的信息尚欠完整,这意味就具体事件而言,现在还没到进行是非判断的时候。
众多科技界人士关注赵立平事件,其实相关人士未必都参加过科技项目的申请,也未必都有与赵立平相似的经历,更未必对事件中的是非曲直都已洞然于胸,这是否表明关注本身就是值得重视的现象?
这种关注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大背景,那就是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已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在科研立项、评审、批准和经费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达万亿的科研经费的全部活力并未完全释放。人们关注赵立平事件,在公开的层面上讨论着“形式审查”是否合理等问题,而猜测和焦虑却在暗流涌动:“猫腻”、“潜规则”,究竟有没有?
对任何猜疑的最好回应就是透明,而且越及时越主动。这肯定是具体当事一方的最佳选择。而针对公众瞩目的科研体制上的症结,则显然需要更周全的考虑。
科研体制改革向何处发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谈及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说过,“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讲话中又指出,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在类似论述中,科研体制改革的指向堪称清晰。
近年来科技界的大量热点事件都在显示科研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而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必将激发中国科技界更大的活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