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看展览晒朋友圈变身手机达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5-04 10:11:09

展览现场老人在拍照

展览现场老人在拍照

  还记得本报去年12月7日曾经报道过的《“爱心手机大讲堂”将定期开课 让老人学会“蹭”网并玩转微信》的报道吗?半年时间过去了,这些老学童们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了手机“高手”, 4月30日上午,40位怀慈行孝“爱心手机大讲堂”的老学童们在大慈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南京红山街道红山公园社区的统一组织下,走进了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观看刚刚开展的《飞鸿一羽 兰楼遗珍——王一羽书法篆刻作品暨藏品纪念展》,与文物合影,晒朋友圈,微信,玩得不亦乐乎。交汇点记者 程岚岚 文 秦怀珠 摄

  40位老学童在展厅看王一羽“朋友圈”

  《飞鸿一羽 兰楼遗珍——王一羽书法篆刻作品暨藏品纪念展》,位于市博的多功能展厅。

  记者在展厅看到,老学童们一边忙着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忙着与展厅内的文物合影留念,然后晒进自己的朋友圈,彼此在朋友圈里相互点赞,好不快活。有时见到合眼缘的文物,也会单独给文物拍照。

  看完展览,市博组织了近20位志愿者,在朝天宫的广场上为老学童们讲解了馆内收藏的一些代表性文物的历史,并与老学童们展开了互动问答。“为什么当时社会流行乘坐牛车而不是马车?”当一位志愿者讲解完东晋王氏家族墓出土的陶牛车和陶俑后,问道。她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5位老学童边举手边抢答。“因为牛车稳、慢,符合当时士大夫的生活节奏。”一位坐在边上的老学童甚至直接站了起来抢答道。

  老学童们的积极抢答,使现场的气氛热烈而又欢乐,有些来自老学童们奇思妙想的答案,直接笑翻了全场。“我们在给老人上手机课的时候发现,这些老人在精神上其实是孤独的。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平常没有时间交流,周末难得休假,又要围着下一代打转,他们已经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群体。”怀慈行孝“爱心手机大讲堂”的老师刘畅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些老人,结合已有的优质资源,和老人一起玩,让他们在玩的时候有所收获,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这次的活动得到了南京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张琳笛表示,博物馆除了展览的功能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教育功能。“很多年前,馆里也做过专门针对老人的服务,但后来目光都转到孩子身上了。现在我们发现,其实老人的需求更强,而且让老人参与到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中也更有意义。”张琳笛进一步解释道:“绝大多数老人平时在家都是要帮子女带孩子的。现在,他们可以把在博物馆的收获直接带给孙辈,这也间接完成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下一步,我们馆要做的就是研究怎么做好针对老年群体的社教活动,让老人在博物馆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半年时间,很多老人成了手机达人

  40位来自红山公园社区手机大讲堂的老学童们,他们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56岁。在红山公园社区书记兼主任宫琛的带队下,集体来到市博看展览。宫琛告诉记者,社区里的爱心手机大讲堂开讲半年来,特别受老人们的欢迎。最开始的时候,一个礼拜只上一次课,后来发现一次课不够,就又增加了一次课。“现在是每个周六的上午、下午各上一次课,平时那些给老人上课的志愿者们就轮流在我们社区"坐班",方便老人在需要的时候能随时找到他们。”

  记者在现场听到很多老学童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都会去找手机大讲堂的志愿者帮忙,并且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小老师”。一位姓金的阿姨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会玩高德地图、嘀嘀打车和自己制作音乐相册了。“这些小老师可有耐心了,有什么问题找他们,他们都能一步一步仔细地教你怎么解决。”金阿姨说,自己的孩子工作太忙,手机遇到问题找孩子,孩子直接就给弄好了。“不教过程,有问题,我还是不会。”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