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爆冷并不奇怪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14 10:25:03

一位研究微观经济的经济学家虽然显得有些“小气”和“偏执”,但是,冷门中却展现了经济的温度,小气中透出大气,偏执却接地气。

10月12日晚上7点,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揭晓。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现年70岁的英国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而荣获该奖项。

如果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历来是“冷门”,那么,此次安格斯·迪顿获奖就是冷门中的冷门。不管怎么说,一位研究微观经济的经济学家虽然显得有些“小气”和“偏执”,但是,冷门中却展现了经济的温度,小气中透出大气,偏执却接地气。

迪顿因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而荣获诺贝尔奖,耐人寻味。他的研究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第一个是在购买不同的商品时,消费者如何分配他们的支出?第二个问题是社会收入花费了多少,又节省了多少?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才能最好地测量与分析福利与贫穷?与其他人相比,安格斯·迪顿强化了自己对消费与贫困的理解。将自己研究的民生细节和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显然,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显示了微观经济学的伦理审美。

与很多热门候选人相比,着力于研究微观经济的安格斯·迪顿不太被国内学者所熟悉,但是这丝毫不能削弱安格斯·迪顿对于经济的贡献。贫困的定义其实就是人的消费水平高低,就在10月4日,世界银行调高了贫困线,把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从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这意味着全球的贫困人数将增加。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显然,安格斯·迪顿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实际意义巨大。

人类的发展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部消费的历史,就是摆脱贫困的过程。安格斯·迪顿带着一颗初心,热衷于消费和贫困的研究,其过人和深刻之处在于,在他看来,贫富差距绝非是简单的收入问题。倘若只是富人收入增长较大,穷人相对不变,但整体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不过,超脱了收入领域,在健康、福利方面,一旦富人过多的占用社会资源或者保持政策制定,则穷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挤压可能非常有害。

世界,不仅是富人的世界,也是穷人的世界,而且总是穷人占绝大多数。将更多研究经济的目光持续向下,研究民生和平民生存现状,则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人文美德,更体现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良心,安格斯·迪顿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济世情怀。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明显加剧。社会两极分化,贫困的人口越来越多,中产阶级趋于贫困化,放在这样的国际大视野下,研究消费与贫困更显得难能可贵。富人要适量消费,穷人要提高消费水平,这才能够体现消费公平。正如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乐和乐趣,足够就可以了,不必最多、最大、最好,这才是理性的生活质量要义。

在《逃离不平等》一书中,安格斯·迪顿写道:“世界上至少有10亿人的生活水平处于发达国家100年前的生活水平状态。我们没能让他们摆脱贫困,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受到指责。”安格斯·迪顿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阐释了经济的美德,注重经济的平民性、公平性和进步性,不做花哨的经济学家。这也许就是安格斯·迪顿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美德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