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西藏法制报数字报刊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5-04 10:24:05

包公司法文化感悟

本报开封电(记者 袁海霞) 4月18日下午,全国地方法制报社长(总编辑)一行来到开封,实地考察采访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学习包公司法精神。

包公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良知的重要作用。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及文物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包公为民、公正、严明、廉洁司法的形象。

博物馆内,各位省级法制报的社长(总编辑)及代表详细参观了各个展厅的布展内容,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关于包公生平事迹、法治思想及中国历代司法文化的生动讲解。

参观过程中,各位省级法制报的社长(总编辑)及代表感受到了包公的赏德罚罪、严惩赃吏、防微杜渐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法治思想,全面了解了包公司法文化的丰富内涵。

开封,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2016年3月24日,国内唯一的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在开封正式开馆。该馆不仅存有包公生平和断案历史的众多文字、图片展品,还展示了大量反映中国历代司法成就的珍贵史料。

博物馆院内树立着一尊包公铜像,包公铜像的南、北、东侧是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的四个展厅,分别是包公生平陈列厅、包公纪念陈列厅、包公司法史料陈列厅、历代司法史料陈列厅。展厅里,包公一生中著名的故事如拒富人宴、端州掷砚、弹劾国戚、打坐开封府等,都有精美的图片或场景还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包拯的墓志铭拓片。1973年,在合肥东郊大兴集发现一处以包拯夫妇墓为主体的包氏家族墓群,出土的包拯墓志铭已碎为五块。

这个墓志铭长达3000余字,约为《宋史·包拯传》的3倍,是研究包拯最原始、最珍贵的传记资料。

在博物馆里,展有历代司法文书和物品的陈列厅备受人们关注。由兰考法院法官设计的第一个法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官各时期“法官服”都在这里展出。格外引人注意的是陈列厅里展出的历代裁判文书,包括乾隆三十一年关于樊可梓告樊乔檊背祖违约案的状式、同治六年关于侯官寨高逢源兵乱证词,以及罕见的袁世凯称帝期间洪宪元年江西高等审判厅审判书等。当代几个知名大案的判决书也首次展现在人们眼前,比如展厅里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文物盗窃案“开封博物馆918文物盗窃大案”、“中国歌坛第一案”李谷一与韦唯的名誉纠纷案判决书等。中国法律制度经历的古代传统法律体系自身演变、传统法律近代化、新中国人民法律建设三阶段的变迁史,在这里有着详细呈现。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包公司法文化是传统司法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纪念包公、研究包公,是为了宣传包公文化,弘扬包公精神,激励司法机关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同时引领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崇法律,严格遵守法律。作为人民法院的干警,我们应该学习包公的品格,像包公那样执法如山,像包公那样清正廉洁,做让群众满意的“现代包公”。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要学习包公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职业操守,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担当精神,亲民爱民、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传承和弘扬包公司法文化是一项宏大工程和长期任务,必将对促进河南法院乃至全国法院的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对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包公司法文化是开封、河南乃至全国的一笔宝贵财富,建好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既是全省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建立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弘扬包公精神,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与当前中央严惩腐败分子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意义,是建设清正廉洁担当的法官队伍的要求,对于提升开封知名度也有一定帮助。我们要把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作为全省法院干警的思想政治培训基地,把包公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争作包公式的好法官。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也可以作为全国法院和其他政法机关、党政机关的一个基地,我们要共同努力打造在全国叫得最响亮的包公司法文化品牌。

“包公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公平正义的化身。”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主任刘瑛说。

除明察善断外,包拯还是个不畏皇权、耿直严正的谏臣。他立朝刚毅,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所以奸臣畏之,佞臣避之,忠臣敬之,直臣效之。正因如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

“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可以跨越时代、永恒持久、历久弥新的。就法律而言,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惩恶扬善等最基本的司法原则和司法精神始终不变。包公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具有公平正义的精神内涵。”原开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玉锋认为,“完善的法律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但无论多么完善的法律,最终要靠人去执行。司法者的精神品格和职业操守,对于实现公平正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法律还不够完善、法制环境尚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司法者的精神品格和职业操守往往会成为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和保证。包公司法文化内涵中的精髓,就在于包公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和品格。”

包公精神的广泛内涵,历经宋、元、明、清,千年不衰,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包公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人格感召力。包公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老百姓对公平、公道的期待和诉求,也照出了百姓状告无门、冤屈含泪的艰辛。正是社会和百姓的切身需要使包公成为廉洁公明、为民做主的理想人物,千百年来他承载了广大百姓的精神寄托。从古到今,有关包公的戏剧和故事虽有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把包公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詹玉锋说:“包公司法文化中所蕴含的法律思想,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司法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包公司法文化与当代司法精神的契合点。”

一是清正廉明,严于律己。包公吃穿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端砚为朝廷贡品,包拯在端州任职3年却一砚不取。在他离任时,有人偷偷将一块端砚藏进他的船舱,他发现之后却把砚扔到了河里。

二是铁面无私,执法公正。包拯秉公断案,从来不留情面,即使是舅舅犯法,也要上刑打板子。他任开封府尹仅一年三个月,就因敢于碰硬,使那些一贯骄横凶蛮的达官贵人惧怯三分,不得不有所收敛。当时的开封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没有钱疏通关节,不用担心,还有阎王和包公做主。

三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包公性格严厉正直,嫉恶如仇。他一连七次上奏弹劾贪官王逵,终于罢了王逵的官。为弹劾庸碌无能的外戚张尧佐,他不屈不挠上奏,直言批评皇帝“失道败德”,迫使仁宗皇帝免去张尧佐的职位。达官贵人私建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他据理力争,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拆掉。

四是惩恶扬善,司法便民。包公任开封府尹之前,按照惯例,老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走进衙门,必须把状纸写好交给“门牌司”上递,许多百姓因此受到刁难勒索。包拯到任后,下令裁撤“门牌司”,直接打开府衙门,允许百姓直接走上公堂鸣冤告状,方便百姓诉讼。

五是明察秋毫,睿智断案。包公断案很有智慧,能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天长县,他智断牛舌案,使真凶自投法网。

六是敢作敢为,为民请命。有一年发生旱灾,百姓难以生活,包公立即开仓放粮救济。按照当时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在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时间。所以,包公果断开仓放粮,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詹玉锋说:“包公保护弱者、为民做主、秉公办案、不畏强权、看重结果和实质正义,讲究情理法的统一,亲民便民等司法工作的价值观和举措与当今司法工作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包公司法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当前廉政建设也有着积极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