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田园街巷里 昆曲声声慢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12-11 09:36:59

  剧场舞台上、田园乡村中、街巷茶社内,昆山人的生活,处处曲声,浓浓戏韵。在古老昆曲艺术的滋养下,昆山的昆剧院团得到发展、观众群体日益年轻化、政策规划逐渐完善。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愈发“入戏”,昆山人的生活也更加“有戏”。

  

  江苏昆山,“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这座城市,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昆曲小镇上,在风景如画的田园乡村中……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何滋养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

  看戏与学戏,融入人们生活日常

  文辞美、声腔美、身段美、服饰美、水袖舞蹈美……说起昆曲之美,昆山玉山镇58岁的唐美珍如数家珍。她是一名昆曲戏迷,2012年加入群众性文艺团队昆玉堂,此后,看昆曲、学昆曲、传播昆曲成了她的习惯。

  对于很多昆山人来说,一天的生活常常从唱晨曲、听晨曲开始,唐美珍也不例外。早上7点不到,她就骑着电瓶车来到了亭林公园。小亭子里,曲友们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唐美珍唱起昆曲段落,一段段婉转清丽的戏曲,吸引了不少晨练市民驻足。

  上午10点,唐美珍来到了锦溪古镇,与曲友拍摄一组昆曲艺术照。唐美珍换上粉戏装、戴上头饰,在燕月楼上轻摇折扇,在古老石桥下水袖飞舞……不到1小时,一组优雅的“杜丽娘”照片出炉。

  随后,唐美珍赶往昆山市巴城镇的昆曲小镇。下午,一场上海昆剧团的昆曲讲座在小镇的俞玖林工作室举行。昆曲小镇几乎每周都会开展讲座、演出、培训等传播昆曲的惠民活动,唐美珍是这里的常客。

  城市的夜生活,自然也少不了昆曲。通常,唐美珍会搭上曲友的便车来到周庄古镇。晚上7点半,古戏台上,一场精彩的昆曲演出刚刚开始。“我离不开昆曲,只要周边有演出,我都会去看。”唐美珍说,身边的戏迷越来越多。

  传承与弘扬,古老艺术“活色生香”

  在昆山当代昆剧院,由剧院青年团队发起、创作的首个原创昆曲作品《描朱记》正在上演。这部由90后演员演绎的原创大戏,博得了阵阵掌声。

  台上,演员一唱三叹,声声萦耳;台下,14岁的昆曲学员孙仁杰和着唱词默默念白。“再过4年,我就要从戏校毕业了,现在昆曲发展得这么好,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孙仁杰说。

  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如今已是发展昆曲的中坚力量。“我们每年都会开展100场走进学校、机关单位、社区和企业的活动,昆曲演员走下舞台,走出剧院,走到市民身边。”昆山当代昆剧院党支部书记瞿琪霞说。

  民间昆剧团也正在快速成长。昆山百花剧团创始人许正龙回忆,2011年剧团成立,由于知名度不高,第一年就亏损了19万元。近年来,随着昆曲市场变大,百花剧团扭亏为盈,剧团人员的月均收入达到8000元,“喜爱昆曲的观众越来越多了,每年要到各地演出上百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