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高陵场畔——在农耕文化中穿越时空(组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5 17:43:01

高陵场畔的“缔造者”闫国新

高陵场畔的“缔造者”闫国新


  高陵场畔位于高陵县通远镇仁村,是由高陵人——闫国新倾力打造的一个以展示农耕文化为主的印象生态观光产业园。高陵场畔,一张历时五年,耗资千万打造的关中名片,系国内最大的农耕民俗文化博览馆。元月一日,博物馆正式开馆。

  就在高陵场畔——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缓释绵绵乡愁的世外桃源,为您开启一场“穿越”之旅。穿越回上个世纪,体验鲜活的农耕文化,品味醇厚的关中味道,感受醉人的秦腔吼叫……

  出西安向高陵方向一路北行,不出半个小时,便到高陵场畔。走进一瞧,高脚竹楼、土坯茅屋、辘轳老井、歌台戏楼,百米长的仿古作坊街,千余碌碡垒成的观景高塔,万条方言铺就的文化长廊,一股纯然的关中味道透骨入髓,把人从头到脚拽回那遥远又亲切的“过去”。

  步入位于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仁村农耕文化印象产业园,抬眼望去,犁耧耙耱、织机纺车、石盘石碾、木轮马车……感受到处弥漫着关中农耕文化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深厚久远的农耕文明。

  最值得一提的,是场畔里占地4000平方米、耗时4年收集3000多种30000余件“老物件”的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按照农耕、水利、加工、日常生活等与关中先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通过实体和泥塑场景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有趣地把略显琐碎的农事活动和生活场景整合起来陈列展示。虽然博物馆要到2016年元旦才正式开馆,但已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你瞧,这些都叫锤子,可功能各异,圆头用来夯基打墙,平底用来做平和打胡基……”来自未央草滩60岁的张长有带着外地朋友来此游玩,看到自己过去使用的“家伙什”,忍不住上前演示。“比起别的民俗村,这儿更有味道,上了年纪的人能忆苦思甜,年轻人也能了解农耕文化历史。”当然,高陵场畔不单有农耕博物馆,还有诱人的关中美食。一尺长的柳条筷,足三两的烧酒盏,脸盆大的面老碗……不经意间处处流露着和关中人品性相同的质朴与豪放,加上凉皮饸饹肉夹馍、锅盔油花椽头馍、削面软面油泼面、水盆小炒羊肉泡、麻花油茶砣砣子、羊血肥肠葫芦头,自会让您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高陵场畔——在农耕文化中穿越时空

高陵场畔——在农耕文化中穿越时空


  吃饱咥美,推几圈“中国磨王”,弹一曲“乾隆琵琶”,坐一程“嘉庆老车”,再在“人类第一台磨面机”上搓磨一把谷物,或是赤膊上阵,吆两圈碌碡,打一场尖杈,摇一阵风车,然后换上帝王将相的华贵古装,坐上巡抚八抬大轿绕跑马校场一圈,看一场精彩的斗鸡、斗羊比赛,美美过把关中民俗瘾。至于跳绳丢包踢毽子、打尜吆猴滚铁环、脚斗拔河捉小鸡、翻绞墩筋拍胡子以及老婆扯皮、媳妇跳井等秦风秦韵、妙趣横生的民俗游戏,一定会让小朋友们眼花缭乱,开怀畅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谈到当初为啥砸下近4000万元建起这座关中农耕文化博览园,高陵场畔的“缔造者”、董事长闫国新坦言,在有的人眼里,这些“老物件”也许是过时的破烂货,但对于他这个地地道道农村娃而言,却比珠宝还珍贵。“它们见证着关中农耕文化历史的兴衰变迁,将它们活生生、全景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希望能再现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以利后世”。

  如今,高陵场畔已建起农耕文化展示区、明清手工作坊街、关中民俗游戏园、关中特色餐饮区、关中文化长廊、关中大戏楼等6大板块,处处充盈着浓郁的农耕气息,氤氲着醇厚的关中味道。开园四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数百万人次,成为一张亮丽的“关中名片”。

  

人们穿行在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变迁。

人们穿行在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变迁。

游客们坐着驴车周游跑马校场

游客们坐着驴车周游跑马校场

一位游客被“关中夏收农忙”泥塑群深深吸引

一位游客被“关中夏收农忙”泥塑群深深吸引

鸟瞰高陵场畔全景

鸟瞰高陵场畔全景

“老物件”勾起游客的旧时记忆。

“老物件”勾起游客的旧时记忆。

由千余碌碡垒成的“五谷丰登”观景高塔

由千余碌碡垒成的“五谷丰登”观景高塔

关中美食让人闻香止步。

关中美食让人闻香止步。

精彩的斗鸡比赛

精彩的斗鸡比赛

高陵场畔——在农耕文化中穿越时空

高陵场畔的“缔造者”闫国新

高陵场畔的“缔造者”闫国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