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红白喜事该如何制定标准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31 00:29:33

  昨日,有媒体曝出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执行“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度”一事,称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有村干部将“制度牌”挂在事主家门外,告知亲戚朋友并非事主小气,而是村里有规定,每桌酒席费用不得超过300元。(新华网2015年10月29日)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情往来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农村“酒席风”盛行,人情异化现象严重。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人情的经济资助功能逐渐淡化;酒席具有的公开和象征意义,使得酒席成为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手段,丰盛的酒席通常意味着更大的面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酒席办得好,主人脸上就会有面子;酒席办得差,主人就会脸面扫地。

  面子情结说到底是一种追求社会认同、不愿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渴望“高人一等”的社会心理。为了脸上有光,为了在社会评价体系中获得好的声望,农民不仅在举办酒席上“不惜血本”,还在礼金上“打肿脸充胖子”,酒席风的大行其道不仅反映了农民在经济上的分化,也折射出农民在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状态。

  设置“红白喜事标准”的初衷,在于重塑人情观念。只不过,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红白喜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为何会遭受争议甚至“变相抵触”?一方面,不同的村落在经济状况上存在鲜明的差异,同质化的标准显然“不接地气”;另一方面,伴随着物价上涨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红白喜事标准”也应水涨船高。如果标准过低或者一成不变,难免会造成社会规范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从而导致社会规范缺乏长期的、普遍的、强烈的引导力和约束力。

  一个好的社会规范,应该是道德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一刀切式的“红白喜事标准”难免会进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效果差强人意”的窠臼。只有多一些细节考量,让“红白喜事标准”更具有操作性,人情往来才能进入低成本、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者:谢清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