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香港中联办主任最“不容易”的是什么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06 11:25:37这个国庆假期,出行的国人依旧是人潮汹涌,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看到,民众已经纷纷抢滩日本,而曾经人满为患的香港却冷清许多,媒体称之为经历“最糟糕黄金周”。
不过,在国庆当天,香港的庆祝活动仍然热热闹闹地举行。跟往年一样,仍然有升旗仪式、庆祝酒会和烟花汇演。
提到大陆与香港的关系,不能不首先想到位于香港的中联办。如果说中联办是大陆对香港的一扇窗口,那么中联办主任则是中央政府在香港的一面镜子。
不寻常的新华社“分社”
香港中联办的全称比较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或许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新华社香港分社,更名则发生在15年前。
中联办主任至今已历四任,现任张晓明。中联办广东联络部工作人员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中联办更名前已是副部级,级别的提升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江苏省委“一把手”在中英谈判时期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该机构也就随之由副部级升至正部级,并由广东省委代管改为中央直管。目前,中联办广东联络部还在广东省委大院办公,沿用以前的办公地点,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
中联办主任的职责,简言之,至少有五项:联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和解放军驻港部队;联系并协助管理在港的中资机构;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联系各界人士,反映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意见;处理有关涉台事务;承办中央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不容易”的现任主任
张晓明执掌中联办的日子,注定是一段非常时期。
从“占中”的酝酿期到进行时,张晓明都在香港度过。这位2012年底任职的中联办“一把手”,注定承担着更重的压力。“占中”开始前的去年8月,张晓明在特区政府总部会见民主党议员,讨论政改。去年10月,“占中”处于进行时,张晓明在中联办宴请香港立法会大部分议员,席间就香港当前形势交换看法,听取意见建议,他表示避免使香港全体居民付出更大代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结束“占中”。
而在今年2月,占中结束两月之后,中联办举办的新春酒会上,张晓明重提“占中”,并强调,反思“占中”最根本的是要思考如何正确处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他还表示,要为香港特区政府及其香港警队点赞,与世界范围内同类事件处理的情况比较,“占中”的处置结果可谓范例。
事前、事中、事后,张晓明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媒体密切关注,并做出多种解读。作为正部级在港高官,他的言行常被解读为是中央意图的传递。
张晓明系首位由北京“空降”、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中联办“一把手”。就任那年,他49岁。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发现,张晓明一直在国务院港澳办工作,还曾担任港澳办原主任廖晖的秘书。担任中联办主任是他第二次来港工作,早在1988年,他就在刚刚进驻香港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担任中方代表处三秘。当时张晓明踏足的是殖民地的香港,而在他再次赴任时,眼前已经是回归后的土地。
就任伊始,张晓明与老同学通话中曾提到一个词:“不容易”。的确,中联办主任是忙碌的,方方面面也都要考虑到。就在9月10日至14日的五天之间,张晓明就参加了三场重要活动,一为香港公务员团体举办的庆国庆活动,二为香港基本法推介联席会议召开的“基本法颁布二十五周年”研讨会,三为香港青年联会举办的第23届会董会就职典礼。
“中联办不参与治港,但要尽职履行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张晓明曾说。
张晓明(前排右三)出席香港同胞庆国庆文艺晚会
四任主任两位当过领导秘书
对于中联办主任这个职位而言,就任人选的确是越来越年轻了。
先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首任姜恩柱,任职时59岁。继任者高祀仁接任时比前任年轻一岁,58岁。第三位中联办“一把手”彭清华出任时较为年轻,为52岁。而现任张晓明则再次刷新纪录,他以49岁之龄成为该职位最年轻的任职者。
这一年龄的下降线,很难说不是一种用人思路的体现。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小编发现,这四任中联办主任的任职道路各不相同,互不相似。可以说是四个人,四种仕途轨迹。
首任姜恩柱来自外交系统,他的任职时间是1997年7月,也就是在香港刚刚回归之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更名日期为2000年1月18日,所以,姜恩柱担任了两年半的分社社长,又担任了两年半的中联办主任。在此之前,他曾历任外交部副部长、香港回归预委会副主任、驻英大使等职。
与卸任驻英大使之后来港的姜恩柱不同,继任者高祀仁任职时已经在港工作。高祀仁长期在广东任职,曾历任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副书记等。1999年11月,高祀仁离开广东,来到邻近的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2002年8月出任中联办主任时,他已在港工作三年。
彭清华在来港前则有长期在中组部任职的经历,从1983到2003,彭清华在中组部度过了整整二十年光阴,历任中组部秘书、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所长、中组部部务委员等职。2003年,彭清华赴港,出任中联办副主任,六年之后,成为中联办“一把手”。
而现任张晓明,前面已经讲过,来中联办就任前,一直在国务院港澳办工作,也担任过秘书。
离港之时有何遗憾?
香港回归后,姜恩柱担负起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责任,上任之初他表示,“香港问题好比一本深奥的书”,而在卸任之时,他说,“香港问题也有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在姜恩柱的5年任期中,机构改了名字,而职责并无变化;2002年,房子也搬了,中联办由皇后大道东搬到西环;回归之后,工作方式无疑也需要调整,路子要摸索,姜恩柱就是负责摸索的人。2002年8月,卸任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姜恩柱坦言,“虽然接触香港问题的时间不短,但在来香港之前,可以说都还是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真正来到第一线工作,才发现香港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也有自己的遗憾,“香港是一个很美丽、很有特色的城市,但是很遗憾,作为公众人物,我没有太多机会领略它的风采。”
此后,高祀仁继任。有声音认为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香港经济却遇到一些波折,所以香港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内地一些城市取代。但高祀仁并不赞成,他认为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优势是内地任何大城市在短期内无法比拟的。
这番话说于2007年,而在2009年3月,高祀仁卸任。距他出任中联办“一把手”已过去6年多,而距离他初到香港,更是十年逝去。回首这段经历,他说“这一经历,使我知足,使我荣耀,使我留恋”。在他眼中,香港是块“风水宝地”,港人也都非常勤劳,非常能打拼。当年,工作之余的高祀仁偶尔会带着家人品尝一道他喜欢的菜:深井烧鹅。
彭清华于2009年接过中联办“一把手”的担子,一干三年。2012年,面对关于“送大礼”的提问,彭清华表示,“送大礼”的说法,反映了香港同胞对“挺港”、“惠港”措施的赞誉之情。但客观地讲,这些政策措施不能简单地看作单方面的“送礼”,它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对于陆港往来中出现的一些摩擦,他则认为大规模的人员往来,有一些摩擦在所难免。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并理性做好疏导工作,完善合作机制。
面对媒体,彭清华还回忆起了昔日的香港。回归之前,他来港时,商场营业员、出租车司机基本不讲普通话,内地人到香港,总有种不自在的感觉。而现在,不仅公务员、出租车司机能讲普通话,到港的内地年轻人也会询问营业员:“几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