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老友回忆屠呦呦的抗疟往事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08 19:03:58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海南情缘
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人们对中医药和抗疟疾药青蒿素有了更多的认识;屠呦呦那些奋战在一线,对抗疟疾的艰难过往和科研故事,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南曾是防治疟疾的主战场,屠呦呦和海南有着一段不解之缘。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为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0月7日,南国都市报记者探访屠呦呦的海南“朋友圈”,及其曾经的工作场所,讲述她的海南情缘,以及海南多年来抗疟成果。曾经的疟疾重灾区海南,如今已连续3年未出现本地疟疾病例。□南国都市报记者王洪旭敖坤
工作中的屠呦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她和海南带来青蒿素,做了半年临床试验
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疟原虫引发的传染性寄生虫病。海南因气候等原因,全岛按蚊多达37种,以至于疟疾盛行千年,曾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相关调查,仅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就多达28万余例,疟疾发生率曾是全国首位。
后来,治疗疟疾的药物开始产生抗药性,新的抗疟问题随之而来。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523项目”正式启动,来自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的500余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而海南被定为“523项目”主战场,由广东省卫生厅、海南军区、海南行署卫生处(局)派员组成的“523项目”办公室也设在海南。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新药——青蒿素,来到海南昌江人民医院,做临床试验观察。
“当年,有很多团队在海南疟区做抗疟临床试验,屠呦呦的团队也在其中。”海南“523项目”负责临床试验观察、今年78岁的庞学坚老人说,当年海南疟疾发病率高,4种疟疾病种都有,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而治疗疟疾的药物都不太理想。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8-10月,屠呦呦利用青蒿素在昌江地区对当地外来人口治疗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疟1例,疗效明显,其中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19小时6分,但短期内有疟原虫复现。
她和老友与海南“老蔡”书信交流科研成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海南,83岁的老专家蔡贤铮高兴极了。
蔡贤铮曾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原副所长,也曾是海南“523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他不仅参与了青蒿素的临床用药研究,还曾与屠呦呦长期保持工作的联系。
直到现在,蔡贤铮依然保存着与屠呦呦之间的交往信件。那是一叠足有十几页的信纸。信件的开头写着“老蔡”。屠呦呦在信件中希望蔡贤铮,帮助她在“琼中、三亚、东方、乐东”等地,完成还原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药的疗效观察。
蔡贤铮记得,为了抗击疟疾并,当时毛泽东主席指示,从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入手,争取从中医药领域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随后,“523项目”开启,科研人员组成多个小分队深入民间,到全国各地去筛选中草药及其验方。而古代医书多次记载对疟疾有疗效的蒿草类植物,也进入了筛选视线。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到海南做临床实验观察。当时,海南算是疟疾发病的重灾区,比较典型。不过,临床试验一开始并不顺利。蔡贤铮将结果反馈回去之后,屠呦呦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最终获得成功。
“她把这个化学结构改进了,在里面加入了两个氢。”蔡贤铮有些激动,“不过正是这样的改变让青蒿素能够更好地治疗疟疾。药效也大大提高。”
屠呦呦在信中非常关心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将她所领导的一些疟疾研究项目交给海南方面合作,而她此后也多次因工作回海南。
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原副所长蔡贤铮家里依然收藏着跟屠呦呦的交往书信。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摄
老友称赞“她在海南的时间不长,但却很关键”
“她是好样的。她获得诺贝尔奖,对全国的科技工作者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能够推动全国科技事业的进步。”蔡贤铮说。
1976年,青蒿素提取工艺逐步完善。蔡贤铮在海南也开始尝试提取青蒿素。他曾通过航空油等方式提取到了青蒿素,将之装进胶囊,“一般的病人吃上几粒就好了”。
直到现在,蔡贤铮都保存着一小瓶青蒿素。这些青蒿素装在一个深褐色的瓶子里,打开来,颜色雪白,看上去有点像味精。蔡贤铮说:“可别小瞧了它,这个可是屠呦呦首先发现,好几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挽救了几百万人的药品啊。”
每次看到信件、看到那一小瓶保留的青蒿素,蔡贤铮都会想起屠呦呦,“她非常认真、热情。虽然她在海南的时间不长,但却很关键。”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好样的,实至名归。”蔡贤铮指着家里墙壁上的一张张奖状、证书说:“在她的背后,也有我们这些人,我们作出的工作同样也为国争光了。我们都为她感到高兴。”
庞学坚老人说,他是昨天才得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当年他主要负责抗疟药临床试验,也听过屠呦呦的大会报告,也算是共同为海南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对抗疟疾奋战过,“为她的获奖感到非常自豪。”
功不可没海南已连续3年未现本地感染病例
“2012年、2013年、2014年,已连续3年未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截至目前还未作出鉴定。”海南省疾控中心党组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善青说,这样的成果与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青蒿素是分不开的,她功不可没。
随着抗疟药物的改进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至201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抗疟疾项目的支持下,抗疟药由省级疾控中心免费发放给乡镇卫生院,并给患者免费试用,同时治疗疟疾的医生还有补助,从而使疟疾得到很好的控制。
时光追溯到60年前。1955年,海南疟疾病例为28万余例。1988年,海南疟疾病例为18万余例、2004年为9193例、2008年为1844例、2010年为78例、2011年为9例。
目前,青蒿素还未出现明显的耐药性,治疗效果都不错。除了去非洲、东南亚等地的人会带来输入性病例外,其余的病例都基本控制。现在的医院、市县疾控中心等所用的抗疟疾药物一般是复方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等。
王善青说,2014年,经考核评审,屯昌、文昌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即连续3年未出现本地疟疾感染病例;今年国家相关部门将对海口、三亚、儋州、临高、定安进行考核、评审。预计2018年海南实现全面消除疟疾,最终目标是本地感染病例和外来出入病例都没有。
历史释疑
海南当年申请生产青蒿素为何被拒?
7日下午,蔡贤铮老人拿出几盒装有青蒿素药物的盒子,里面有很多他珍藏了多年的抗疟药物,其中一瓶由海南制药厂出品的复方蒿甲醚片,是他自己的科研成果,生产出了样品,但未获准批量生产,他保存至今。
1982年11月,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所研究(蔡贤铮为时任负责人)的《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复方单剖治疗恶性疟疾》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全省优秀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被授予科技成果三等奖。
“这个时候,抗疟药青蒿素及青蒿素衍生物已很多。这也是1982年海南曾向国家要求申请生产抗疟药青蒿素被拒的原因。”蔡贤铮说,当时国家担心生产的企业多了会乱。此外,随着疟疾得到控制,甚至消除,至今海南都没有一家生产青蒿素的药企。
蔡贤铮给记者展示特意留下来的一小瓶青蒿素。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摄
海南抗疟
减少人蚊接触稳定控制疟疾
据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抗疟前,海南岛主要传疟媒介家栖且嗜吸人血的微小按蚊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岛,高峰季节,高疟区白天人房内捕蚊1个人工小时可捕获75.6只,在全岛各地共解剖45815只微小按蚊,疟原虫子孢子平均阳性率高达4.31%。重要的媒介野栖但嗜吸人血的的大劣按蚊,也广泛分布于全岛丘陵或山林地区,各地解剖了3133只,平均疟原虫子孢子阳性率高达2.46%,最高的可达6.4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海南岛疟疾传播条件的复杂性和疟疾流行的严重性。
海南岛在疟疾防治过程中,由专业防治机构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前身海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协同各市县卫生防疫站,用统一的方法收集历年的疟疾病例统计报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和建立各乡镇卫生院的疟疾镜检站,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疟疾监测系统和网络。
在疟疾防治过程中,除了在一定时期内,对高疟区居民进行全民服药或有疟史者集体服药之外,还通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及时地治疗现症疟疾病人。实践证明,对付这种目前仍缺乏有效防制措施的媒介,只有采取加强蚊帐防蚊和动物偏诱,改变夏秋户外露宿习惯,减少人蚊接触,才能有效地降低其媒介能量或疟疾传播速率和疟疾接受性,达到稳定地控制疟疾的目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