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个复调的“乡土”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3-21 20:00:08
对话人文学者梁鸿
写出一个复调的“乡土”
梁鸿
当代中国乡愁记录者、中国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领军人。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出版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
贴地飞翔,书写人生况味
梁鸿要做的是以虚构、以想象、以枯败生活之上飞腾的诗意去丰富和拓展故乡的生态、面相和精神。犹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枫杨树街之于苏童。“梁庄”和“吴镇”之于梁鸿也将会成为重要的文学故乡,在故乡上空,时高时低,贴地飞翔。
新金融:《中国在梁庄》的写作基于你对梁庄进行了前后五年时间的考察;《出梁庄记》是你沿着梁庄人打工的足迹,跑了十几个城市而完成的记录。《神圣家族》中的12个人物的故事来源于什么?
梁鸿:《神圣家族》的故事来源可能不像《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那样基于一些严格的调查,它主要来源于一种熟悉的生活里边的人物的影子,或者说来源于某种意象,另外还有一些我自己的虚构填充在里边。但是那些人物一直在那里生活,而且对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熟悉。
新金融:2011年《中国在梁庄》出版获得轰动时,你却回到家乡坐在湍水边痛哭,陷入长期的精神抑郁。后面的《出梁庄记》,以及新作《神圣家族》也都颇受关注,似乎没有了这种情绪。这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梁鸿:写完《中国在梁庄》之后,可能因为突然要面对的是一种庞大的、“尘土飞扬”的生活,自己的内心难以承受。写《神圣家族》的时候其实我把自己定义得非常小,我就是写一写普通的人物,写出这些人物的意味、趣味以及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丰富性,这样的写作虽然艰难,但是总体上心态相对放松,所以文笔里也有了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成分。
新金融:《神圣家族》既没有写前言也没有写后记,这是为什么?
梁鸿:这是因为我觉得好像没有必要让作者出来说话,没有必要有“我”的存在,所以就让里边的人物来说话吧。
新金融:前两本书的写作,你有两种身份,一是努力作为梁庄的女儿,以亲属的身份来写;二是写作者的身份。《神圣家族》则脱离了第一种身份。对这一改变你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梁鸿:我觉得这种身份的改变对于创作来说是有不一样的。《神圣家族》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是在观察一个人、观察一种生活。你可以想象它、琢磨它,甚至这里面有很值得体味的地方,哪怕是对生活的艰辛,因为一旦有体味就可以把玩,所以我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生的况味来写的。
自如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梁鸿搞文学理论出身,深知哪一种文体会被认可。但她恰恰要摆脱这些。她关注的是使用的文体与所描写的生活是否恰切,至于是否符合理论或通认的标准暂不作考虑。梁鸿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是要跳出框架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描述写作对象的方式。
新金融: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你以一种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全新文体创作了《神圣家族》。这种全新文体创作的尝试给你带来了什么?
梁鸿: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种全新的文体。它就是写一个个人,可能相互之间有些关联,有些人在这篇文章里是主角,在那篇文章里可能是配角。因为小镇的形态本身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种松散的、原子般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主人公,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主人公,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心,这是一种散点的写法。
这样一种文体与我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目标是一致的。我没有想去创造一个大的整体的意象,我就是写一个个人,他
新金融记者 李香玉
作者:李香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