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电企转型 押注沿海核电站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3-21 12:00:37

  在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下,五大发电集团转型压力陡增,煤电的红利将逐渐褪色,下一个业绩增长极,必然是在沿海核电站的较量上。

  焦虑

  刚刚结束的两会,有关提速发展核电的呼声很高。

  由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发起,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等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更好地发挥核电在推动实现中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应有作用,从政策上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方式运行,确保核电满发、多发。

  眼下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形,让发电公司多多少少感到一丝焦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此前预测,“十三五”前中期电力供需将延续总体富余、部分地区明显过剩的格局,电力行业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位从事核电运营管理的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目前东部沿海的核电站已经出现不能按基本负荷发电的现象,在供电侧宽松的形势下,一些已投产的机组还有停机备用的情况。

  “我国已是世界上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国家,各大发电集团对核电板块投入的热情很高,但是现在的电力消费减速和输配电网改革是核电站业主们最焦灼的地方。”上述人士说。

  中电联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5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7%,比“十一五”时期回落5.4个百分点,电力消费换挡减速趋势明显。

  即便如此,国内核电投产规模却创下年度新高,2015年净增核电机组600万千瓦,年底核电装机容量2608万千瓦,同比增长29.9%。

  不过从核电发电量上看,虽然2015年发电量同比增长27.2%,但是设备利用小时7350小时,同比降低437小时。

  贺禹分析说,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每下降1000小时,一台百万千瓦机组将少发10亿度电,按照核电发展2020年和2030年规划目标测算,届时将分别减少清洁发电580亿度和1500亿度,相当于有8台和20台核电机组全年处于完全停运状态,造成的损失巨大。

  提速

  五年前,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让我国核电站项目陷入停滞状态,逐一进行安全检查,如今福岛阴霾渐渐散去,中国沿海核电站建设进入加速期。

  去年5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简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核技”)正式宣布合并,合并后成立的新公司名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其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

  中电投虽然在五大发电集团中资产规模较小,但是却拥有它们中唯一的核电项目开发建设资质,有了这个业主身份,便可以在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此番有国核技的技术支撑,便能在沿海核电站竞争中赢得先机。

  五大发电集团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华能集团,也在核电领域开拓已久。华能在2014年3月正式成立核电专家委员会,同时,公司早已联合中核集团组建海南核电公司,共同经营昌江核电项目,还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共同出资组建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中国华电集团是另一家与中核集团强势联手的电力集团,两家公司已共同出资成立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华电集团持股39%。

  大唐集团与核电巨头中广核集团联系紧密,参股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

  另外,国电集团与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均有合作,已开展福建漳州核电项目筹建工作,并积极参与小型堆示范工程。

  相比于传统能源,核电有着很高的利润率。此前有券商分析,2013年核电企业整体毛利率接近40%,核电站的整体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按照全寿命(60年)计算,核电运营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1%。

  竞争

  如果不能在沿海核电领域抢得先机,发电公司就等同于失掉了未来。

  中电联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东部地区用电在各地区中增速最高,其用电增长拉动全国用电增长0.4个百分点,是全国用电增长的主要稳定力量。

  然而截至目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总量为2830万千瓦,在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中的占比仅为1.8%,其发电量占比不到3%,核电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这些在运在建的核电机组,散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东部对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升,燃煤发电空间已经被进一步挤压,核电将会成为中国东部及部分中部地区的重要能源来源。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2014年财报内容显示,随着核电大规模集中投产,以及交易市场化逐步推进等电力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原有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打破,竞争更加激烈。

  新金融记者 郗岳

  作者:郗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