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治理应全面彻底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3-21 10:00:40
近日,民政部民间管理局主管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曝光了首批203家“山寨社团”名单,其中包括“中国公益总会”“中国担保协会”“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等多家国字头社团,涉及医疗、教育、餐饮等多个行业。这些机构多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主要目的就是在境内敛财,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
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光鲜亮丽的字眼,有的社团甚至觉得“中国”“中华”还不够“高大上”,进而挂上了“世界”“全球”等标签,看上去光芒四射且大有来头,可这样的社团组织居然是“大忽悠”,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说起公众印象较深的“山寨社团”,当数前些年很是招摇的“世界奢侈品协会”了。这家打着奢侈“符号”的社团,一面通过发布大量来源不明却广为传播的数据报告制造影响力,一面奔忙于全国的各种展会、颁奖、授牌、论坛等活动。哪里需要一个浮华的包装,它就在哪里粉墨登场。如今,这家“牛气哄哄”的社团官方网站早已无法访问,但仍在曝光的首批203家“山寨社团”名单之列,也算是被彻底扒皮了吧。
并不是所有的“山寨社团”都如“世界奢侈品协会”一样“有幸”被舆论盯上,因此,公众会诧异活动于境内的“山寨社团”竟然有203家之多,而且这还是首批,对它们的曝光才刚刚开始。而形形色色的“山寨社团”能够横行于境内,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这些协会(学会、联合会)未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机构,主要是内地居民利用境内外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差异,在登记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多数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与境内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名称相近甚至相同。一些人辛辛苦苦绕过境内审核,在境外注册“山寨社团”,当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求财”,而它们在境内敛财的手段包括发展会员、成立分会收取会费,发牌照、搞评选颁奖活动收钱,搞行业培训收费,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
有人也许会问,“山寨社团”敛财为何能够得逞,为什么有人上当呢?一来国字头社团往往代表权威、信誉,于是这些“山寨社团”就故意将名称起得和合法登记的协会组织相同或相似,目的就是要“混淆视听”,骗取人们的信任;二来就是利用某些人的虚荣或者逐利心态投其所好,虽然也是骗,但偏偏有人愿意“上当受骗”,因为各取所需“愿打愿挨”,被骗者从“山寨社团”得到“颁奖”后,就转身忙着骗别人去了。然而,无论是不小心被骗还是有意“上当”,“山寨社团”的存在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都构成了戕害。因此,曝光“山寨社团”进而对其诈骗行为进行取证,使其原形毕露无处可逃受到查处,同时,也让那些为“山寨社团”站台的各种官员、明星等各色人物付出代价,都是必要的雷霆手段。
不过,也应该看到“山寨社团”固然招摇撞骗,应该曝光追责,但“山寨社团”出现的生态土壤也必须铲除。一些挂靠在行政机关名下的合法的社团,其敛财手段与“山寨社团”并无二致,被诟病为“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区别仅仅是它们是在境内合法注册的而已。好在,近年来,有关方面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不仅要求行业协会商会与上级主管的行政机关脱钩,而且也要求官员不得到协会商会兼职。也就是说,“山寨社团”当治理,合法的社团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按规矩来,对它们的监管同样不能放松。
文老宋(资深时事评论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