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调降中国信用评级展望有悖于事实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3-04 18:00:06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穆迪调降中国信用评级展望有悖于事实
新华社记者张正富 王洪江
继3月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3日又将多家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专家表示,穆迪此举夸大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有悖于一系列基本事实。
“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客观事实,但穆迪无疑夸大了这些困难,其决定是一种带有偏见和政治化色彩的唱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高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高程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和多家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是西方“中国崩溃论”近期集中爆发的表现,夸大中国困难是为了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和选择。
穆迪在信用评级报告中将调降展望的原因归为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高程说,这三个理由都站不住脚——中国的财政状况稳定;外汇储备虽然下降但依然规模巨大,居全球首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和决心有目共睹。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穆迪的市场影响力这次在中国遭遇了挑战。现实的金融市场走势也与他们的预测大相径庭,并没有也不会跟着这个“负面展望”走。
现代金融市场运行及其监管高度依赖信用评级工具。梅新育指出,国际主要评级机构下调一个主要经济体的主权信用评级及其展望,通常意味着该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恐慌,甚至还会蔓延到本区域其他国家。然而,这回穆迪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后,人们看到的却是人民币汇率四平八稳和亚太股市波澜不惊。
穆迪的最新评级展望决定似乎也没有得到其他主要评级机构的认同。惠誉和标准普尔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3月2日,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发布报告说,由于中国政府稳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下行风险可控,且政府具有很强的本外币偿债能力,大公国际将对中国的本外币信用评级维持在AA+和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是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中国政府的偿债能力远好于许多西方主要经济体,担忧是多余的。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2.3%,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升至40.6%。按照穆迪的预测,即使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到2017年进一步升至43%,依然远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和众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梅新育说,中国政府的债务与美欧日和其他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有一个本质不同。中国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很高比例,大多数债务都对应着相应的资产。这决定了同样的负债率给中国政府带来的负担和隐患,远远不能与其他负债国家相比。
关于外汇储备,截至2016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2万亿美元,比2014年6月的峰值少了7620亿美元。梅新育说,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仍然庞大,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满足国家对外清偿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绰绰有余。此外,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又给它加了一份“保险”。
梅新育说,中国财政赤字和负债在偿付能力以内适度扩大,并不是单纯的利空,反而有几分利好,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货币供给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在国家对外清偿能力无虞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中国“藏汇于民”和改善对外资产结构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其实,以穆迪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巨头的权威性在全球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过程中屡遭质疑。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底,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五高评级,导致相关指标对欧债危机没能起到预警作用。
“穆迪评级是给投行和投资者做的。现在世界三个顶级评级机构都在美国,穆迪的评级有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借此再次唱空、做空中国的可能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说。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