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尼洋河畔, 那朵美丽的格桑花(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7 12:15:59

尼洋河畔, 那朵美丽的格桑花


  今年是福建对口支援西藏林芝20周年,按照中央的部署,明年起,福建援藏工作将“移师”昌都。初冬时节,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赴藏采访团一行,奔赴林芝市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农场,聆听援藏干部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捕捉福建干部在藏岁月的感人瞬间,在雪域高原寻访——

  飞机降落在米林机场,海拔陡升至3000米。雪山与森林,牧场共荒原,奇异壮丽的高原景象,让人心醉。途经米林县则们,河谷豁然开阔,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两江融汇,往东奔流而去。

  尼洋河又称“娘曲”,为工布地区的母亲河;雅江则被藏族人民视为摇篮,两条大江在此交汇融合,恰如福建援藏二十年闽藏干部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激情澎湃,历久弥坚,回味绵长。

  本报记者_钱健铭 福建日报记者_林双伟 文图

  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

  11月6日下午2时,林芝市米林县南伊乡才召村。这是米林三个珞巴族聚集村之一。

  林邛路往西南延伸,雅鲁藏布江蜿蜒曲折,南迦巴瓦峰时隐时现,高原牧场渐行渐近,车窗外悠闲觅食的牛群触手可及。

  珞巴是藏族对居住在珞渝地区族群的习惯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林芝市米林县。

  村里静悄悄的,一条宽阔的村道绕过宽敞的村民广场,向山里延伸。两旁是左右对称、整齐排列的藏式平房。这里生活着38户186位才召村民。

  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主人是今年49岁的达娃,全家居住面积115平方米,院落敞亮,伙房中央的藏式灶台里柴火正旺,屋里暖洋洋的。

  而在30年前,珞巴族还过着刀耕火种、以狩猎为主的氏族生活。随行的县珞巴族干部林勇告诉记者,直到1985年,当时居住在离县城40多公里森林中的8户村民才迁到了现在的才召村。2006年,由政府全资援建的才召村安居工程落成,村民迁入新居,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作为厦门援藏重点项目之一,从2002年至今,各级投入才召村生产生活的援助资金就达1000万元。

  村主任扎西介绍,今天的才召人,以采虫草、开民宿、手工业、养殖及牧业为生,人均收入达到8600多元,生活水平已达中上水平。

  “今年,村里又注册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珞巴族特有的手工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好,全村有12名妇女加入合作社,每个月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扎西黝红的面庞上溢满幸福的微笑。

  才召村,是福建援藏工作“保障民生,强基固本”这一主线的一个缩影。在林芝,借由援藏工作队的倾情扶持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村庄,比比皆是。

  如果说援藏工作为才召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明社会的窗口,那么,网络信息建设的扶持,则帮助朗县洞嘎卓村的村民们开启了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

  去年6月,由福州援藏工作队筹措30多万元援建资金的宽带网络已经建成,卓村因此成为林芝第一个有电脑且通网络的村。受益于信息畅通,藏区特有的旅游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今年,村里有20多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旅馆,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支部第一书记巴珠带我们走进村民扎西顿珠的农家乐,他家二楼建有一家四个房间、共11张床位的家庭旅馆。眼下是初冬,虽不见游客,倒也不冷清,一楼院子里,种满了蓝莓、葡萄、梨子、藏冬桃等水果,瓜果飘香,自有另一番热闹。

  走在林芝的乡村,处处能感受到援藏工作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变。就如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新生村村民巴珠说的——“仿若突然进入梦境,有一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感觉。”

  这个现有168人、原来叫桑森的小村子,在2004年以前,还跟他们的祖辈一样,生活在山中,住着石片、泥土和麦秸秆的土屋。因水质问题,全村有60%的群众不同程度地患有大骨节病。

  2004年,福建援藏干部经过近一年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全村群众,从大山中搬迁到新建了26套住房、位于国道318旁的新村。为了永久纪念,村民们把村名改为了“新生村”。

  新生的窗口通向的是康庄大道,如今,新生村一半以上家庭购买了小车,人均纯收入9579元,远离了病魔的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林芝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功庭介绍,援藏工作队把80%以上项目资金用于基层和民生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历批援藏工作队共投入安居工程和小康村建设资金近6亿元,帮助当地群众新建安居房2.3万座,受益人口近7万人。

  一个深情的鞠躬:见证汉藏同胞水乳交融的骨肉深情

  相传,春夏之交,雪域高原有一个璀璨的好季节,风姿绰约的格桑花儿会如约来到草原上,为青春亮丽的姑娘们带来好时光。

  11月12日,藏历十月初一,工布地区的藏族同胞迎来了“工布新年”。

  中午时分,离城十里的工布江达县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内,歌声悠扬,舞蹈欢快。身着藏式传统服饰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着青稞酒,喝着酥油茶,欣赏着藏族歌舞表演。这是老人们2015年1月搬入新居后过的第一个新年。

  将近1时,工布江达县委书记张朝阳等援藏干部来到现场,眼尖的老人们一下就认出了书记,场面顿时激动起来。原来一直安静坐着的扎西顿珠、平措曲珍、索朗等几位老人争着上前,为张书记等人披上洁白的哈达,又忙不迭地端来青稞酒,斟上酥油茶给客人们。面对这些纯朴善良的五保户老人,张朝阳满怀深情地鞠躬致意。

  随后,张朝阳走到会场中,向全场的老人们恭贺新年,并代表县委县政府为老人们献上节日慰问金。

  老人们的激动是有原因的。这座占地9272平方米的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是西藏建得最早、规模最大的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其中援藏投资456万元,占总投资的14%。目前集中供养126位老人,每年投入经费173万元。护士拉姆卓玛告诉记者,老人们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周到的照顾,每天有人讲故事,可以看书、看电影,并有4位医护人员悉心关照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再过半年就将结束在林芝长达六年的援藏生涯。“真的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觉。”作为连续第六、第七两批援藏干部,张朝阳告诉记者,“我非常珍惜在藏的这六年工作经历,藏族同胞太善良了。我们对他们有一点关心,他们总是十倍地回报。我经常跟身边的同志说,如果心情不好,就下乡去,见到可爱的藏族同胞,心情一定会好起来的。”

  援藏干部始终牢记,不仅要人才援藏、智力援藏、项目援藏,更要注重感情援藏,他们将民生事业作为感情援藏的重点。

  (下转2版)

  正在申评国家5A级景区的工布江达巴松措,雪山共湖光一色,让人沉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