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克隆技术博弈万亿市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30 04:12:34

  科幻电影中神奇的克隆技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克隆牛肉、克隆犬等将在滨海新区成为现实。

  诚然,这个万亿级别的产业链令人瞩目,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将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落户新区

  日前,博雅控股旗下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医学研究所、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以及韩国秀岩生命工学研究院,宣布“克隆工厂”在天津滨海新区落地。

  此次落户于天津的“克隆工厂”项目,第一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动物克隆实验室流水线、最高标准的克隆动物中心、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以及科教展示中心。

  目前克隆工厂厂房建设基本完成,预计201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本次落户新区的“克隆工厂”将主要发展现代畜牧业、竞技性赛马、斗牛以及特殊工种犬类的克隆业务。同时,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的业务也将同步实施。据北大博雅控股集团董事长许晓椿介绍,目前,博雅秀岩已成功地完成了韩牛克隆,拥有成熟的大规模繁殖和管理技术,更可用于短时间内大规模复制出优质物种。

  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还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提供了550只克隆犬,用于执行机场、海关、警务等特殊任务。

  在电话采访中,许晓椿博士表示,从发展阶段上来看,虽然当前的动物克隆技术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植物克隆技术的商业应用水平,但动物克隆技术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同时商业应用范围和规模更为广泛。

  品质纷争

  世界上首个克隆生物绵羊“多莉”诞生于1996年,它的出现也成为了克隆技术的元年。

  但克隆技术一直备受争议,正反双方均持坚定态度,这种均衡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此,许晓椿表示,克隆技术一直被人曲解,它与转基因实际上有本质上的区别。

  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许晓椿还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一杯水为例,克隆技术的本质是,倒掉半杯水,剩下的水中再倒入同样的水,水的本质没有变化。而转基因则是倒掉半杯水,在剩下的半杯水中滴一滴墨汁,尽管水质变化不大,但仍然有变化。”许晓椿说。

  根据“克隆工厂”的计划,项目初期,工厂将以克隆牛和克隆犬为主要业务。一期工程将实现年产肉牛胚胎数量10万头,项目二期工程投产后,这一数字将扩展为100万头。

  许晓椿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优质牛进行克隆,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牛肉短缺的现状。相关数字显示,全球的平均水平是2000万头,而我国肉牛的屠宰量为每年1000万头,这一数字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克隆牛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复制优质品种,投入市场后,它的品质绝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价格方面也不会比市场价格高。”许晓椿说。

  但市场的反应却并不乐观,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很多人仍然对克隆肉制品的品质产生质疑。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先生表示,在欧洲,克隆肉制品是不被允许的。“抛开国外不说,现在国内也没有相应的详细规定,我对克隆牛肉还是持谨慎态度的。”李先生说。

  对此,许晓椿表示,欧洲不允许克隆肉的出现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贸易保护等因素的,从品质上讲,克隆肉与养殖肉是没有区别的。澳洲和欧洲是肉类出口大国,如果克隆肉类大规模出现,势必将对一些高产国家产生冲击,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但从科研方面出发,这种市场保护的决策是不利于科技进步的。”许晓椿补充说。

  在成本与市场方面,克隆犬的定价十分明晰,但牛肉还没有统一的价格。

  据许晓椿介绍,目前克隆搜爆犬、缉毒犬等工具犬的价格为10万美元一只,市场还不错,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00余只克隆工具犬在执行任务。但宠物犬克隆业务,除非是买家财力过硬且宠物扮演着家人角色,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很难接受。

  而克隆牛的售价迟迟未定主要受制于产量,如果产量达到标准,克隆牛的售价将与普通牛的售价相仿。

  游戏规则

  尖端技术就像一柄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出了道头疼的难题,克隆技术也是如此。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克隆技术还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灰色区域”。各个国家对于克隆技术的规范也并不相同。

  以新加坡为例,其法律就规定严禁通过克隆胚胎来复制人类并禁止所有与之相关的活动,但人类干细胞和人体组织研究工作可以开展,须在法律严格规范下进行。

  对此,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凌松教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尽管各国不一,但目前公认的国际规范有三点,一是坚决反对克隆人,二是不能将人的精原细胞与动物杂交,三是对用于实验的胚胎干细胞来源要进行限制并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国相关规定和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我们的研究将按照国际规范行事。”

  不可否认的是,克隆人一直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绝大多数国家对于克隆人技术均持反对态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基于干细胞技术的治疗性克隆却又是医学方面所必需的。

  目前能用于临床的治疗性克隆技术尚处于细胞替代性治疗阶段,真正克隆出可用于移植的人类组织和器官,现在还为时尚早,但其未来的前景却是不可估量的。

  “干细胞和克隆研究需要相当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道德作为基础,”李凌松说,“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和资质,否则很容易失控。”

  据悉,目前,一个由国家有关部门召集、有生物学家和伦理学家参与的专家小组正在对中国干细胞及克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评议,一个旨在规范中国干细胞和克隆技术研究的“审查委员会”正在酝酿之中。

  新金融记者 刘杰

  作者:刘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