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国外要“断奶”?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30 04:11:27

CFP供图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听说二孩来了,外国奶牛顿时感到胸前一紧。尽管国外卖场都已实行奶粉限购,但多名在国外生活的人士均对新金融记者表示“远没有那么夸张”。乳业专家甚至也直言“代购致脱销事件本身有炒作成分”。洋奶粉风头正劲,而国产奶粉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怪圈。

  抢购 没那么夸张

  前些天,看到中国人在荷兰因抢奶粉互殴的新闻,小荣(化名)笑了,“有那么夸张吗?”

  今年年初来到澳大利亚的小荣说“反正澳大利亚是一片平和”,尽管所在城市的超市和药店都对奶粉开始限购,但小荣不到一岁全靠奶粉喂养的孩子却从未因此缺过奶喝。小荣对新金融记者表示,限购实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双十一"之前是限购5罐,之后是2罐。”

  早前,社交媒体上有这样的消息:一名悉尼母亲称自己把周边20公里内的Coles超市都跑遍了,一名墨尔本母亲已经逛了15个超市的奶粉货架,一名珀斯母亲开车开了3小时,都是为了找婴幼儿奶粉。然而,她们都空手而归。

  “当地人确实有些不太高兴,因为他们去超市买奶粉的时候可能发现货架空了。他们的消费习惯都是按需购买,不会买一大堆在家囤着,所以买不着确实会着急。”小荣说:“但转天去货可能就会补上了,现在超市补货挺及时的,不会耽误哪个孩子喝奶。”

  在澳大利亚,当地媒体把这一现象归咎于大量的中国代购。不过,也有当地报道毫不留情地指出“超市工作人员也成了"帮凶"。

  《悉尼先驱晨报》报道,此前,大批量购买的虽然常见亚洲人,但本地人也不在少数。有当地市民表示,曾在超市快下班时,目睹一名身着该超市工装的员工,将两箱婴幼儿奶粉拿去结账。

  乳业研究员、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宋亮曾直言,代购奶粉致脱销事件本身有较大的炒作成分,是由一群企图让澳奶粉在中国打开销路的投资者制造的营销噱头。

  “中国消费者普遍青睐欧洲奶粉,当前中国的进口奶源中70%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奶粉在国内并不走俏。澳大利亚方面存在配合炒作之嫌,没有将限购工作落到实处。”宋亮说。

  另外,在采访中新金融记者获悉,英国、新西兰等国奶粉限购情况为2-3罐,但并没有出现传闻中的奶荒现象。

  代购 成本升高了

  人们之所以找代购买进口奶粉,是因为便宜。能有多便宜?

  以时下火热的爱他美2段为例,小荣说国内的售价是350元,而在澳大利亚超市买的价格是25美元(约合人民币160元),打折时更是低至19美元(约合人民币121元)。代购通常在实际购买价上再加几十元人民币卖给国内消费者,价格通常不会超过200元。

  小荣告诉新金融记者,一般代购上说“有和老外一起做代购生意”的都是不可信的。“当地人生活很悠闲,一般人的年薪也有五六万美元,好一点的工作一年就能达到10万美元。最主要的是,房子很便宜,车很便宜,他们没有什么赚钱的动力,所以基本上都不会凑代购的热闹。”

  他说,在国外中国人做的代购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自己的工作室,从采购到运输全程由自己完成,这种模式赚钱多。另一种就是个人买手,他们有时也会给代购工作室当买手,通常个人买手能赚取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辛苦费。

  今后,个人买手的代购成本不会变动,而有工作室的代购成本将大幅攀升。

  根据澳大利亚《出口管制法》,今后出口10kg以上澳洲制造的婴儿配方奶粉到中国,必须提供出口许可证明和授权出口许可证书。如果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执行的话,违者将被监禁12个月。

  一位代购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的文字:澳大利亚出口管制法来了,本人为了避免坐牢,只能将一个包裹里的10罐奶粉拿出来2罐,8罐加上包装正好是10公斤。

  按照这位代购的说法,拿出来的2罐只能单独装箱寄走。“从澳大利亚寄到中国,每公斤的邮费是7-8澳元,折合人民币就是30多块钱。”

  怪圈 国内变“奶剩”

  在洋奶粉“供不应求”这一论调的笼罩之下,国产奶粉正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这是一个复杂的原因。

  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国内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深深担忧。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奶粉品牌趁机快速涨价。一时间,无数家有宝宝的父母陷入了“买贵买进口”的怪圈。

  彼时,这一明显的市场反应立即吸引了大量资本投资。随之,进口品牌大量涌入。

  于是,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一幕:出于对中国市场预期的看好,欧洲、大洋洲奶粉产能快速扩张,特别是以中资海外投资为代表的产能快速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起来。加之2013年,中国政府加快国内奶粉行业整顿,通过重新发放生产许可证,促使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借机扩张产能。

  然而,供需对比鲜明的数字,却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初步预计,国内奶粉产能加上中资在海外投资新生产能总计超过了150万吨,而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每年大约只有60万至70万吨。

  虽然不久前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一出,资本市场就给了奶业热情的鼓励,但随后的二孩生育意愿调查却没能让奶业继续升温。

  而按照宋亮的分析,随着价格下行,未来国内婴幼儿奶粉销售额增速将明显放缓,婴幼儿奶粉降价或成新常态。

  新金融记者 孙翼飞

  作者:孙翼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