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人身险发展,好戏在后头(财经观)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03-30 07:16:07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2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人民网

往期回顾

人身险发展,好戏在后头(财经观)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人身险发展,好戏在后头(财经观) 涵 铭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30日   18 版)

  无论是从改革进程、监管环境,还是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人身险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唯有持续改革、不断突破,才能真正发挥其安定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

  

  在人身险行业,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是各家公司出业绩的时段,其间保费收入可占全年一半左右。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份国内人身险原保费收入7503亿元,同比仅增长7.3%。

  不过不打紧。梳理人身险业近两年的“大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过后,行业会迎来快速增长,好戏在后头。

  何出此言?“火候”到了。

  行业改革迈上新台阶。近年来,人身险行业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通过“产品端”约束、“资产端”倒逼,引导行业回归“保险姓保”本源,追求有价值、有温度的发展。保险公司改善经营结构,逐渐摆脱以往只看规模不看质量的发展模式,把更多精力用于开发民众需要的保障型产品上来。近两年,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的上市险企保障型业务年增速大多保持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那些率先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公司,在经历增长放缓的“阵痛”后,大步走上量质并优、后劲更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随着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外资公司将在长期保障类产品和高端医疗险市场更充分地发挥“鲇鱼效应”,推动形成中外资保险企业竞相发力的局面。

  监管治理日益强化。保险是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供需双方往往信息不对称。因此,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去年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文件,细化重大疾病保险定义,规范意外险手续费、理赔标准,明确健康险“消费型”险种定位和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明确分红险红利分配等,建立起更加完善、有序、透明的人身险市场运行监管框架,从精算定价、产品条款到营销规范,修补以往的监管短板和盲区,进一步筑牢了行业发展根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国际保险业发展历程表明,迈上这个台阶后,居民对保险业的潜在需求将会全面迸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商业保险在建设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作用,要求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扩大产品范围,成为国家医保改革的重要抓手。人身险行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在迎接新机遇、新舞台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身险业既拥有延伸产业链、打造“保险+健康医疗”生态圈的机遇,也要面对医疗开支增加、寿险给付金期限拉长的挑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行业精准定价、成本管理、营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考验着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获客合法规范等。此外,一大批互助机构利用流量优势抢占重疾、意外和医疗险市场,这也提醒人身险业必须勤勉奋进、精耕细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经历此次疫情,人们对商业保险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有了新的期待,人身险行业唯有持续改革、不断突破,才能真正发挥其安定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无论是从改革进程、监管环境,还是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人身险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唯有持续改革、不断突破,才能真正发挥其安定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

  

  在人身险行业,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是各家公司出业绩的时段,其间保费收入可占全年一半左右。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份国内人身险原保费收入7503亿元,同比仅增长7.3%。

  不过不打紧。梳理人身险业近两年的“大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过后,行业会迎来快速增长,好戏在后头。

  何出此言?“火候”到了。

  行业改革迈上新台阶。近年来,人身险行业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通过“产品端”约束、“资产端”倒逼,引导行业回归“保险姓保”本源,追求有价值、有温度的发展。保险公司改善经营结构,逐渐摆脱以往只看规模不看质量的发展模式,把更多精力用于开发民众需要的保障型产品上来。近两年,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的上市险企保障型业务年增速大多保持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那些率先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公司,在经历增长放缓的“阵痛”后,大步走上量质并优、后劲更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随着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外资公司将在长期保障类产品和高端医疗险市场更充分地发挥“鲇鱼效应”,推动形成中外资保险企业竞相发力的局面。

  监管治理日益强化。保险是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供需双方往往信息不对称。因此,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去年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文件,细化重大疾病保险定义,规范意外险手续费、理赔标准,明确健康险“消费型”险种定位和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明确分红险红利分配等,建立起更加完善、有序、透明的人身险市场运行监管框架,从精算定价、产品条款到营销规范,修补以往的监管短板和盲区,进一步筑牢了行业发展根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国际保险业发展历程表明,迈上这个台阶后,居民对保险业的潜在需求将会全面迸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商业保险在建设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作用,要求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扩大产品范围,成为国家医保改革的重要抓手。人身险行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在迎接新机遇、新舞台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身险业既拥有延伸产业链、打造“保险+健康医疗”生态圈的机遇,也要面对医疗开支增加、寿险给付金期限拉长的挑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行业精准定价、成本管理、营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考验着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获客合法规范等。此外,一大批互助机构利用流量优势抢占重疾、意外和医疗险市场,这也提醒人身险业必须勤勉奋进、精耕细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经历此次疫情,人们对商业保险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有了新的期待,人身险行业唯有持续改革、不断突破,才能真正发挥其安定人们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