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入境隔离要分级管理 避免一刀切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03-16 11:02:05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梁建章
在加强入境隔离的问题上,和国内隔离政策的考虑一样,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零风险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盲目追求零输入案例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
在3月15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发言人表示,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市已连续10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湖北以外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自2月27日以来均在个位数,已连续3日为零报告。毫无疑问,“本土确诊病例”在数量上的持续走低,意味着境内疫情防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至于官方近期一再突出这个名词,自然也包含着另外一重意思,那就是未来的重点会集中在防范“境外输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近日宣布了一项重要举措——从3月16日零时起,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隔离人员费用需要自理。应当说,这是非常严格的限制措施。首先,限制范围是“所有境外进京人员”,也就是无论国籍和来源地是哪个国家,只要从境外进入北京一律适用该项规则;其次,对于这些人员采取的措施是“集中隔离”,而非让他们回到北京的住所或者酒店进行“居家隔离”。简单一点来理解,只要这段时间从境外前往北京,入境之后哪儿也去不了,首先必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待上两周时间。
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显然还是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北京区域内的感染风险。毕竟这段时间随着疫情在境外的不断蔓延,欧美多国都开始面临巨大危机,可以肯定的是,海外的累计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马上就要超过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最安全的区域。正如当初疫情刚刚在中国爆发时,有些国人选择出国以躲避疫情威胁。那么随着如今各国的风险系数出现逆转,可能也会有不少人从疫情高风险国家来到中国。而且从近期公布的部分事例来看,由于其中部分人士存在着瞒报、虚报等行为,给所在区域造成了不小的安全威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于安全考虑调整入境政策,在方向上还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即便是为了追求安全,是否就必须采取近乎极致的限制措施?
与北京相比,上海前一阶段也推出了防范境外输入风险的措施,上海的规定是——所有中外人员,凡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隔离14天。这个“重点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可以根据最新国际形势不断对名单进行调整。最开始的时候,被列入名单的包括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前几天,这份名单里又增加了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至于“隔离”的措施,如果是无症状的入境人员,允许其采取在居住地自我隔离的方式。
肯定有人会担心,如果只是要求这些人员居家隔离,他们万一带着潜伏的病毒到处乱跑怎么办?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上海也早有考虑。允许自我隔离,并不代表政府层面放任不管。实际上,从这些人员入境的时候开始,就会经历一系列严格而规范的完整程序。首先是海关核对人员的健康申明卡,然后进行红外测温,反复确认相关信息,并且按照最终去处的不同进行分流。分流之后,入境人员不允许乘坐网约车和出租车离开机场,而是可以由上海16个区及邻省驻在机场的工作人员,统一组织送到集中隔离点和居家隔离点。而在出发前,这些相关信息已经被推送到其居住地所在的相关街镇,由居住地的三人小组: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和社区医生接手。等到入境人员回到社区时,需要再次测量体温,并且被告知隔离期间的相关事宜,以及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不难发现,相比北京目前一刀切的严厉措施,上海所采取的措施要精准得多,也更为人性化。当然,上海模式看上去似乎更为复杂更为费力一些,但实际上,只要基层治理的能力到位,这套措施还是足以确保一座城市的平安。而对中国的几座一线城市来说,完全可以拥有能力自信,并且在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中展现这种能力。
至于展现能力的目的,并非只为了证明自身的强大,更是为了维持对外开放的姿态,以及努力促成国际间的必要交流。我们此前反复强调,中国必须要警惕与世界脱钩的风险。只不过在一个月前,这种风险更多体现为其它国家可能对中国采取隔离措施。而在一个月后的今天,风险变成了中国可能为了追求零风险而对外采取隔绝和限制的过激措施。一旦措施的威力被无限度放大,那有可能导致中国实际上关闭国门,切断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信息交流、资金交流和人员交流。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承担不起这种因自我封闭而导致经济崩盘的风险,该风险也许会比疫情风险影响到更多的家庭。
所以,尽管疫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危险趋势。但我们仍然需要对于不同地区的风险等级作出评判,并且在评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上海已经将重点国家的名单从四国扩展到八国,未来或许还会增添更多的成员。与此同时,对于来自疫情风险较低国度的人员,,就没必要针对全体入境人员都采取集中隔离,对于风险极低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人员,就没有必要隔离。这样可以减少对外交流的障碍,也可以将政府手中相对有限的资源,强化到对于其它高风险区域入境人士的隔离措施。
那么,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标准来确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高低呢?我们在这里提供一种思路作为参考,那就是可以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新确诊人数,并且结合其人口总量,可以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疫情防控表现作出初步评估。
上图是一份我们在3月15日根据最新数据制作的表格,通过表格可以发现,如果以“平均新增确诊人数(每100万人)”作为标准,意大利和伊朗是目前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而比利时、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以往因为绝对数值不高而比较容易被忽视。但如果结合人口数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形势也很严峻。在表格的另一端,中国显然是疫情防控最出色的国家之一。曾经引发担忧的韩国和日本,近期的形势逐渐有所好转,其风险系数要比欧洲诸国低得多。另外,中国、新加坡等国近期的新确诊数据大部分来自境外输入,仅以本土防控效果而言,这些国家都已经做得很出色。相信在政府那里,可以获取更多更详尽的数据,也会有更加精确的各种算法。所以政府完全可以根据对于各国各地区的风险系数进行计算,来动态调整相应的入境政策。比如未来如果韩国、日本的数值稳定下降至某个阈值以下,也就没必要持续维持较高等级的防范措施。
总之,在加强入境隔离的问题上,和国内隔离政策的考虑一样,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零风险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盲目追求零输入案例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今后输入的案例很可能大幅度高于国内的感染案例,这是我们国家防疫能力的优势体现。我们要第一时间查到入境感染人员,防止引发本土感染,同时对于低风险区域还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所以要结合地区特点和政府能力,科学制定分级管理的措施,才是更加理性和科学的选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