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朱宁:打破刚兑下须重构投资思路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10-21 21:01:44

  朱宁:打破刚兑下须重构投资思路

  张漫游

  “随着防范金融风险不断深入、我国资管新规落地、杠杆率逐步调整,过去10年诸多的规律,在今后10年很可能都不再适用。” 在10月16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18(第二届)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如是提醒。

  今年4月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随后,其配套细则逐渐落地,刚性兑付被打破。在朱宁看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这段时间整个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打破刚性兑付仍是其中一项难题。

  过去,资管行业中普遍存在刚性兑付。朱宁表示,我国投资者在投资时表现出两个特性,即“代表性的偏差”和“过度自信”,其具有的“中国特性”正是由刚性兑付孕育的。

  “代表性的偏差”即人们往往会忽略基本面的信息,而关注近期的明显和主观性的信息。朱宁举例道:“为什么过去一段时间很多投资人喜欢买网贷产品?前几年喜欢买信托产品?过去十几年不断地买房子?因为大家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在我买的时候这些资产都是还一直在赚钱且不断大幅度上涨的,对我而言,这些投资产品不但收益很高,而且完全没有风险,风险都由其他的参与者承担了。’”

  而“过度自信”就是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太过乐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交易过度。朱宁坦言,这是在全球都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国内的各个投资领域可能更加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投资者被市场所存在的刚性兑付所支撑。“所谓的赚钱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过去10年存在大量的刚性兑付,保证大家不亏钱。”朱宁如是说。

  朱宁表示,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无论是机构提供的还是政府提供的,很多投资者认为,只要有刚性兑付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即使出现风险,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即使机构也不能兜底,还有监管者和政府。

  他认为,投资者对整个经济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认识的转变,其实是应扭转这种刚性兑付的思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入,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要随之变化,对于金融和投资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要有了解,对政策有更准确的了解。

  朱宁建议投资者,投资时要更多地运用历史的视角和国际的视角,不但要看到中国的股市,也要看到中国金融和经济的运行,更要看到全球投资的机会和全球的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不只是简单的在股票、房地产、债券、大宗商品之间的资产类别的多元化,还包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多元化、不同板块之间的多元化、不同币种之间的多元化。同时,要避免频繁的交易、盲从消息、追涨杀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