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公开课第七十五讲: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12-28 14:00:44

楼市调控、网约车新政、深港通开通、美联储加息……财经圈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生产到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12月23日,网易财经频道总监齐栋梁做客中国人民大学,从宏观经济报道的角度出发,为同学们解读了“如何做好财经新闻”。

公开课第七十五讲: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

“媒体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当前媒体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纸媒(报纸、杂志)、门户、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自媒体,传播形态不一而足,对专业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业还面临着同世界差距较大、激励机制欠佳的问题,齐栋梁将这种需求形容为媒体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媒体业的“供给侧改革”呢?齐栋梁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尽管媒体业正在经历产能过剩的阶段,但真正好的内容却正在变少,实际上需要控制供给。齐栋梁表示,媒体业应该回归媒体的本源——记录,来实现做更好的、有态度的新闻的目标。

齐栋梁还提示,财经新闻中,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人会说不同的话,更随时会改变,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事情,真实的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媒体人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下结论。

如何设置议题——以产业政策之争为例

2016年8月21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研讨会上,林毅夫发表主题演讲,这场演讲后来被定名为“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在网络流传。“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一时被当成林毅夫的代表言论在媒体上广为转载。8月25日,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的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西安峰会上发表演讲“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针锋相对地提出“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

公开课第七十五讲: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

随后,两位教授在2014年11月14日的林毅夫著作《中国的奇迹》出版二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先是张维迎直指林毅夫的“四个错误”,随后林毅夫逐条回应,产业政策之争早已有之。随着社会各界对产业政策之争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关注度越来越高,11月9日,林毅夫和张维迎二人在国发院就产业政策进行了正式辩论。

张维迎将此次辩论称为今年宏观经济领域最热的新闻事件,齐栋梁对这一议题得以火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产业政策本就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政府,就有可能存在产业政策;其次,在传媒渠道变化的同时,新闻传播的受众也在发生变化,大众对于经济政策的见解也是与时俱进的,很难被简单的说服,这也导致大众对这一议题的兴趣更高了;最后,事件本身的PK性质也使得它具有了一炒就热的特性。

齐栋梁提示同学们,做财经报道,不仅你的报道对象可能是专业人士,你的受众读者也可能比你更专业,我们要做好财经报道,就需要发挥出新闻人在策划传播上的长处来。

如何解读宏观政策——四点判断好坏

在更宏观的角度,如何对经济政策进行解读?齐栋梁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他判断宏观政策好坏的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四点要素。

其一是目的性,即指弄清楚政策本身所想要解决的问题为何。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政府于当年11月提出的“四万亿计划”为例,其所提出的十项措施到其后的一揽子计划,目的就在于防止经济触底,让GDP反弹。

其二是成本性,即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花费多少钱,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以对于交通拥堵的治理为例,通过限制尾数出行可以限制车流量总数,由于限号政策是行政手段,因此从成本性上来考察成本是较低的。

其三是市场激励,政府政策希望激励市场上的的企业做更好的事情,提升效率,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2013年的格力骗补事件为例,一方面是企业的违法乱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政策本身的引导是否存在问题。齐栋梁强调,做报道时,应该以平视的视角分析政策。

其四是公平性,即指政策是否对所有人都公平。例如对于中国究竟应不应该上调个税免征额的讨论,就是基于这个层面。

本次公开课为网易新闻学院163传媒公开课的第七十五站,后续还会在全国各重点院校开展系列课程、新媒体沙龙等活动,欢迎持续关注。( 陈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