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乡村振兴模式 享“党建+全域旅游”美好生活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05-26 13:16:25文化长廊
整洁的道路、干净的公厕、一座座小游园、丰富的乡韵文化活动……位于成都市新津县花源街道西北部的东华村辖区面积2.39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816户2035人,是典型的散居型农业村。近年来,围绕“农博引领+乡村振兴”,东华村创新探索“党建+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模式,打造“集趣东华”产业兴村品牌,着力引导组织振兴与产业提质互促共进,先后荣获省级四好村、省级美丽乡村、市级三美示范村等称号。
东华扎染墙绘
“一元保洁”
提升村容村貌
如今的东华村农田肥沃富庶,街道干净整洁,让人想不到曾经这个地方也被垃圾、污水等问题困扰。帮助东华村旧貌换新颜的重要法宝是“一元保洁”。东华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从实施环境整治人均收取“一元保洁”费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引进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共建共治,渐渐地,东华村改变了样貌。
“一元保洁”是村里要求每个月村民每人出一元钱或投工投劳参与环境整治,每月在村环境卫生公开栏公示村民自愿缴费收支情况,让群众自觉参与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与“一元保洁”一起形成的还有“一议两评三参与”机制(一议,即群众议定事怎么干、钱怎么花;两评,即评选优秀保洁员和评选文明卫生户,每月兑现奖励;三参与,即群众以自愿参与缴费、参与劳动、参与宣传监督的形式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有了这些钱和这些机制,村里建成垃圾收集设施60个、旅游厕所12座、污水管网3公里,完成李潮坝、徐家大院等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新增小游园微绿地8000余平方米,打造手绘墙、昙花弄等网红打卡地10余处。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加强,潜移默化地把爱干净的习惯也带入了家庭,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了村容村貌。
开展汉服游园会活动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培育乡风文明
东华村现有党员103人,企事业单位12个,社会组织2个,自组织11个,志愿者队伍5支,志愿者300余名。2019年8月,东华村以“集趣东华”为主题,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势,打造集趣东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党总支书记任站长,副书记为副站长,村两委其他人员为成员,统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阵地建设、产业项目、各类组织,构建188“站、点、岗”三级工作体系,即:1个集趣东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儿童之家、东华驿、共享厨房、魔法鲸灵、现代农人育苗基地、麦奇花园农场、海景农业、两岸鱼水情);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岗(婆媳豆花饭、姥姥的菜馆、龙门阵茶馆、花田堤苑、染坊私房菜、路边宴农家乐,随意农家乐,红色年代)。
通过“讲评帮乐庆”实践形式,东华村常态化开展“集趣东华。多彩生活”系列活动,挖掘文化资源,培育乡风文明,弘扬天府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成都艺术传媒学院师生创作墙绘
潜移默化
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东华村联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党建合伙人”,以李潮坝、李染坊等历史文化为基底,厚植东华文化,围绕东华村人、文、地、产、景的整体面貌打造节点景观12处、文化小品25处,创作54幅水墨墙,增强群众和游客对东华历史的认知,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依托东华驿和林盘资源,村里设立了“孝亲长廊”“乡村好风尚”“东华故事”“集趣东华”“聚焦花源”等宣传阵地,展示新24孝文化、现代家风家训、志愿者活动等内容。东华村以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评选“五星文明户”25户,常态化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宣传好丈夫肖兴贵、孝子杨新等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潜移默化向大众厚植孝亲文化,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东华村以“梨花风起·寻芳花源”为主题,将节庆文化与文创、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精心筹划 “春风十里·汉服游园”草坪音乐节等系列民俗活动;以东华驿、儿童之家、麦奇农场、魔法鲸灵等实践点为活动平台,引进阳光服务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培育群众自组织11支;联合成都艺术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东华小导游”“急救大作战”“夏日清凉·决战精英”等志愿者活动。同时,搭建道德大讲堂、东华夜校等培训载体,开展乡村文化及生活垃圾分类等培训,促进城市文明和农耕文化交汇融合,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开展“最美家庭”“优秀保洁员”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主动认购200余株月季、三角梅等攀藤植物,美化庭院环境,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图/文 成都日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