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清原红河漂流打造国内首家旅游发展聚合体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6-22 17:05:23
编者按:辽宁省清原红河漂流景区凭借旅游龙头企业的独特优势,将参与本地旅游经营的农民、农家山庄、林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户、旅行社等组织起来成立旅游协会。以利益为纽带,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发展聚合体”,成功实现景区迅速发展,农民快速脱贫的目标。这种做法被学者总结为“红河模式”。
红河漂流公司旅游培训大会现场
中国小康网讯 特约记者卢然 抚顺报道 6月20日,在红河漂流景区尾点多功能大厅,来自景区周边的农民、农家山庄经营业主、林农产品加工户以及景区员工共500多人参加了公司举办的旅游经营培训。培训会上,红河漂流景区邀请旅游业相关专家,为与会者介绍了 “乡村旅游发展聚合体”的构成模式,以及景区运营安全和旅游经营规范、服务礼仪等,让参加培训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2016年,红河漂流发展进入第十二个年头。景区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红河漂流”品牌不仅在东三省叫得响,在关内省份也具有了很大知名度。北京、河北、山东、上海、江苏等地游客逐渐增多,红河漂流与吉林长白山(603099,股吧)一起被誉为东北“双星”景点。
十二年间,红河漂流已经累计接待各方游客300万人次。巨大的客流涌入只有10几万居民的清原镇,一下子让这个山区小县城热闹起来。这几年,镇内主要街道上,三天两日就可以听到庆祝酒店、饭馆开业的噼噼啪啪鞭炮声,平静多年的清原镇,突然间就变成了快乐的都市。
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曲波为大家传授旅游标准化管理知识
清原县人大财经委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03年红河漂流公司成立至2012年的8年间,全县全年接待旅游人数曾几何增长。大苏河、清原镇、敖家堡、湾甸子四乡镇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年均就业350人次,最高峰可安置劳动力800多人。尤其是大苏河乡300余人到景区从事行政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工作,500多农民从事农家宾馆、餐饮、住宿、运输、土特产经营活动,年综合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报告说,红河漂流项目已经成为清原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并由此强力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红河漂流12.8公里漂流河道,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这里漂流、嬉戏。这让居住在景区附近的农民看到了商机,他们把自己加工、生产的玉米、煎饼、茶叶蛋等食品拿到河道里卖给游客,获得不菲的收入。陡岭村是距离景区较近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只有150多名村民,十几年来,村民们仅靠在河道经营食品,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
景区火了,参与旅游经营的农民富了,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由于农民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不懂得规范、守法经营,缺少文明、礼貌待客意识,经常出现与游客争吵、打架现象。甚至发生过肆意抢夺游客物品等恶劣事件;有的农民不注意食品卫生,见利忘义,把当天卖剩下的食品藏在草丛里,第二天来接着卖给游客,对游客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有的农家山庄在接待游客时,经常出现引诱游客、高价宰客等现象,这些问题虽然不属于景区管理范畴,但是却严重影响了红河漂流的声誉,对景区的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附近村民与景区签署诚信、规范经营约定
2005年,红河漂流景区为了让周边的农民受益,花费12万元在服务区制作了47个铁棚摊位,交由大苏河乡政府分配给贫困农民使用。结果,有农民私自将摊位出租、转让,售卖假货、恶意竞争现象不断;甚至砸坏游客车辆玻璃盗走物品,毁坏景区设施等现象屡有发生;还有的商贩利用熟悉景区地理环境的便利条件,私下收取游客费用带游客走山路下河漂流。本来是企业为贫困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在运行中却走了样。
红河漂流公司的经营者意识到,将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事业做强、做大,绝不仅仅是将景区内部管理好、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的。一个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应该由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协同合作。于是,他们对旅游景区区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决定改变过去单纯以地理概念划分景区与非景区的认识,变闭门经营为敞开大门,通过利益输出,将本地区的农民、种养殖业户、旅游从业者等全部纳入其中,走上一条聚合发展旅游的新路子。
他们借助河道整理的机会,平整了漂流河道两侧的河滩,给农民们留出空间进入河道经营;同时又主动让利,拿出一部分盒饭配给任务分配给农家山庄,由山庄为游客提供配餐。为此,让每个农家山庄每年多获利3-10万元。另外,公司还指定到景区周边种养殖户农民手中去采购景区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这为农民种养殖户增加了不少收入。 农民们得到了实惠,农家山庄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参与旅游经营的实力也大大增强。景区刚开发时,景区周边所谓的农家山庄,就是普通农房门口支起简易木棚,条件简陋,档次不高。农民手里有了收入后,大部分都“鸟枪换炮”,陆续建起了具有东北民俗风情特色、兼顾餐饮、住宿、休闲功能的美丽山庄,吸引大量游客驻留。因此,大家共同参与景区发展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了。红河漂流公司便因势利导,将景区周边大部分旅游从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旅游协会。由协会出面为旅游从业者开展各种培训,讲解旅游职业道德、食品卫生知识、旅游服务基本礼仪、安全急救常识等,让农民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逐渐将农民培养成合格的旅游从业者。
为了规范服务,提升景区形象,旅游协会还统一了公司外部旅游从业者服装,统一佩戴胸牌,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标准,进一步扩大了景区品牌影响力。
红河漂流景区主动让利,将农民们聚合起来,表面上看,公司利益受到了损失。但是,从长远发展看,红河漂流景区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提升。漂流季节里,在河道里经营食品的农民们,侵犯游客利益的事没有了,他们都把自己当成红河漂流公司的编外员工,自觉维护着景区形象。游客需要帮助时,他们能够挺身而出;公司有紧急工作时,他们主动请战。2013年8月16日,红河漂流景区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景区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洪水冲毁。公司总经理杨德全带领100多名员工冒雨来到了景区附近的村庄避险。村民们像欢迎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这100多名员工分别接到自己家里,给员工们换上干净衣服,端上热腾腾的饭菜,不收入一分钱。农民们说,我们大山里这些农民能顺利脱贫,过上富裕日子,多亏了有红河漂流,红河漂流的人就是我们的家人。
“红河模式”作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不久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负责人来景区调研,称红河漂流的做法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益探索,并将景区定为“中国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
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将农民们聚拢到一起,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们单打独斗的旅游参与方式,整体提升了经营实力,红河漂流景区在游客中的口碑也越传越响亮。截至2015年,红河漂流已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 如今,一个以旅游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景区周边农家山庄、农民、种养殖业户、旅行社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聚合体”已经基本形成。红河漂流公司总经理杨德全表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构想是,将逐渐发展、壮大聚合体,像滚雪球一样,将本地区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经营、农产品经营等与旅游行业相关联的从业者都聚合进来,走出一条深度聚合,抱团发展的新路,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帮助更多的农民快速脱贫。”
吴家沟村宝成山庄经营业主刘宝成在当天的培训会上告诉记者,红河漂流运营12年,自己的农家山庄开了11年。这几年,他这个小山庄依托红河漂流景区,客流源源不断,每年都有10几万的收入。他说,参加这次培训学到了很多经营知识,认识到了礼貌待客、诚实待客的重要意义。
大苏河乡陡岭村村民赵汝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我们这里的村民很少走出大山,都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刚开始我们到漂流景区售卖加工食品时,游客和我们微笑,我们却都不知道怎么和人家打招呼。通过旅游专家的讲解,让农民们长了见识,受益匪浅。
红河漂流公司总经理杨德全告诉记者,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聚合体”,是我们旅游企业发展观念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对我们旅游企业而言,景区与非景区的区分是清楚的;但是对游客而言,这条界线是模糊的。游客们更看重的应该是自己的旅游体验,而体验的效果不仅来自景区,也包括了旅游目的地的整个区域。红河漂流在做好景区内部管理、服务之外,通过成立旅游协会,将景区周边相关行业从业者、农民组织起来,以利益为纽带,以共同发展为目的,深度聚合,抱团发展,成立聚合体,这是“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的一次具体尝试。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将旅游产业上升到国家整体产业发展规划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从业者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周围聚集了大量刚刚放下锄头,转身从事旅游产业经营的农民,其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普遍较低,这不仅制约了自身参与旅游经营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梁启东说,红河漂流公司通过成立旅游协会,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农民、业主组织起来,构成旅游发展聚合体,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旅游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这体现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一条基础路径。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