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山区中的艺术传承-岷县铸匠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30 02:07:25
总是在夏天才能有机会踏入这片曾经生育自己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想写一些关于这里的故事,或者这里的人或者物,却一直都无法入手,终于还是发现,就从这里的存留的传统手工艺-铸匠艺术开始。
一路走来,路两边的油菜花,黄灿灿的犹如金子一般惹眼,夏末秋初的梨树,长势良好,寓意这一年的丰硕,似乎随着这梨花的盛开显得十分让人向往。
在甘肃岷县清水乡清水村,这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是一种纯手工艺的技艺,同时也在这贫瘠山村里,成为世代传承的一门艺术活。
这种技艺的学习,首先是要在翻砂模具雕刻图案,这是入门的技艺之一,就这个至少也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慢慢掌握,期间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由于这个工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感,而且还需要体力,所以大部分的匠人都是男性。
这种铸匠活计,所采用的模具由红胶土、细颗粒砂、木炭水三种原料组成。作为铜铝翻砂铸造工艺最重要的环节,翻砂模具的制作模具的分里层和外层,外层用于雕刻图案,里层是作为模型的主体。
加工时所用的转轮与制陶轮相仿,按程序先做里层,再做外层,然后在里子上刮出所铸器物的厚度,再在皮子上雕刻图案。图案雕好后用木炭水涮光,晾干后备用。最后,在院子里挖一个大坑,将做好的模具合好后放在坑里,填土夯实,并预留好浇铸口,通气孔,然后进行浇铸。
最后浇筑完成以后,将里面的模型挖出来。打碎以后,将已经凝固的铜、铝成品取出,并将留在外围多余的一些残存遗漏的打磨,如果有破损,还需要进行修补,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成品。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模具的制作、原料的干湿以及图案的雕刻、器物浇铸厚度等等,这些的掌握等全得凭自己的悟性和感觉,这种工艺的传承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工艺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设岷州滔山铸钱监,铜、铁钱并铸。有元佑、绍圣、大观等年号,岁铸数十万贯”。《地名大辞典》中说:“滔山监,古址在今甘肃岷县西”的地点,一些研究古钱币的专家,多次来岷县考察。有人说:“《地理志》记载不详,根据《文献十步,一步五尺,可能在岷县城外之西。”真正的地点就是岷县清水乡之清水村。
据考证:步,是水边停船的地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铁炉步志》中说:"凡舟可靡而上下者曰步"。古时,清水村是唐代中原王朝与吐蕃会盟划的分界线,背山面水,地势险阻。这一带桥梁少,皮筏木排在洮河之中引渡者十余处,清水村距岷州城约十五公里,历史上也曾有过绳船。
这里有能工巧匠从事铸造业。明清以来他们铸造铜、铁器的"拜",就是宋时制钱的器具。当时铸造的钱币,上至临潭冶力关,下至岷州城,皆有实物出土可证。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苟姓在岷州城北挖地窖得熙宁铁钱数十万,粘连成块,后被地方官员熔铸为钟,悬于神仙洞。建国后1989年4月,临潭县冶力关出土的一万余斤"至和重宝",背面铸"滔"字,就是明鲜的例证。
岷县自古就是藏、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区,多民族长期共存的现实,导致这里贫瘠的山区里,也有独特而丰富的民间文化。
而曾经作为历史上铸造铜钱铸匠艺术,慢慢的演变成为一种家用商品。这里铸造的产品包括大锅、火盆、大钟、香炉等,作为其中最具典型的制品,铜锅大部都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而历史上汉藏融合的这个区域里,尤其是藏族牧民对这里所铸造的铜锅十分喜爱,一般买回去之后,都装上酥油、炒面等日常用品,放置在家里最显要的位置,既是精美的装饰品,也是财富与家境的象征。
于是,在远远的千百年流传之中,一门技艺将汉藏两族融合交易,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需求进行变革这个铸匠艺术的风格和花色。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发现经常有腰里别着藏刀的藏族牧民大老远的来这里进行购买这样的商品,一直都很怀疑这么大到底需要多大的地方才能放的下来。
后来有一次经过藏区的时候,突然间发现了在一条街道上有出售的这样的铜铸品,不由得再次回想起来,十分感动而亲切。
作为一项古老手工技艺,铜铝翻砂铸造也许再次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革,甚至可能会慢慢的消失,但是这些都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事情,只是这样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却会再次面临一次新的选择,无论愿不愿意都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虽然这门技艺是一个手艺活,既是家庭作坊能够操作,也需要几个家庭作坊的通力合作才能够不断的进行铸造下去,从而也使得人们之间因为这项活动而变得融洽而增多了交流。
人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存始终都是矛盾的,永远也无法预知未来会怎样,但是在这个全国最贫困的县份中,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世代流传下来的这门技艺却带动着这里的人犹如勇士一般,不断的走出去,不断的走向未来。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喜马拉雅、酷听网主播,资深的旅行家,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