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四方】关于冬至,你是否知道了全部?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3 01:22:20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
昆虫和鸟儿的夜夜笙歌已经暂时散场,树上的叶子也穿着金黄的盛装斑斓地远去,只有极少的几片叶子抓着枝头不肯松手,在冷风里和岁月对抗着。阳光漫不经心地洒落下来,让人觉得寒意是毛茸茸的。这冬天的暖晴就是这样,素朴中透着安详。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起居:早睡晚起为宜///
冬季的3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寒冷,应重视保护身体的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发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现象,对养生不利。
民间养生有“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的说法,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 饮食:喝粥可以润燥滋阴///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后,气温趋于寒冷,这时候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 进补:应根据年龄和体质分别对待///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鲫鱼萝卜丝汤】
鲫鱼营养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常吃鲫鱼不仅能健身,还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萝卜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顺气利便、补中安脏等功效。
用料:鲫鱼1条,白萝卜1-2根,食盐、葱、姜、白胡椒粉、香菜等适量
做法:
1. 鲫鱼让摊主宰杀好,回来洗净,抹干表面水分,姜切片;
2. 炒锅烧热后放植物油至6成热,放入姜片煎一下,再将鲫鱼慢慢滑入锅中,中火将鱼煎黄后翻面也煎黄;
3. 倒入足量凉水,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煮约10分钟;
4. 白萝卜去皮切丝,倒入萝卜丝再煮三四分钟;
5. 调入盐和白胡椒粉,撒上香菜即可。
尊重脑(lao)洞(dong)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精选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