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有一种爱情?‖?故事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9 06:03:25

  

  潘沈斌

  青年作家,河南睢县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出麦田记》、《痒》,及散文、诗歌等二百万余字。

  前言

  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睢县乡村,写于2010年,现正筹备电影拍摄。旅行故事获作者授权,独家刊发。

1

  在老家的日子,每天都望着窸窸窣窣往下剥落的黄叶,看着旭阳渐渐变成骄阳,又变成夕阳,看它慢慢朝西方地平面迎头撞下去。

  我是腊月末的时候回来的,周围找不到一本书,网线连不上,想写点什么,但是等把笔拿出之后,想写点什么却变成想玩点什么。可是玩什么也有玩累的时候。习惯了傍晚的时候,独自在暮色里出门去,走村外那条麦田夹峙的短路,一步步缓慢走上大堤。在大堤上站着看着远方,夕阳在西方看我。眼望着堤下的麦田,麦田里起起伏伏的坟,那里躺着我的祖宗。他们曾经活得太累,如今睡去了。尽管他们睡得很沉,但我也不想惊醒他们。我走的脚步很轻。

  2

  腊月末的时候降了场大雪,远远近近的多了许多零碎的炮声,似乎有点年味了。傍晚时分我依旧踩着雪去大堤,因为深冬,又是年关,人很少到村后来。那条路上依旧铺满了无痕的雪,只有偶尔的兔子脚印。路旁麦苗隐隐从雪中露出头脑。路上只有一串模糊的脚印,那是我昨天留下的,因为一天的雪化,脚印已经不甚清晰。我沿着我昨日的脚印一步步走上大堤来。宁静的只有风声,甚至风声也是宁静的一部分。我心出奇的平静,听着远处传来的喜庆唢呐声。那很可能是我曾经的伙伴,或者是比我更小的弟弟们的婚事,或许明日就要举行了。我站在这白色的堤岸上,在被世人遗忘的角落,祝福着他们,只愿我的祝福能被身后冰下的河水一样静静流淌。

  3

  散步的时候,我甚至希望这世上所有人把我遗忘,就当我从未存在过,但我又唯恐被人遗忘,那会使我感到失落。我望着四处白茫茫的雪和苍凉的夕照,和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的大堤,看我的身影被夕光的手臂拉长,我意识到我还是存在着。尤其是看见一个高大瘦削但又佝偻的身影向村里走去,那个时候我更加意识到这个世界我还是存在着。 尽管我知道那个身影是个傻子,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傻子。从我记事起,他就是傻子。事实是他确实傻了。按照辈分,他是我本门的一个爷爷,名字叫百,从我记事起,都叫他傻百爷。

  4

  我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上午,我高大威猛的叔叔提着拳头朝傻百爷走去的情景,那个时候我十岁的姐姐正在灿烂的阳光下哭泣,她有着两条可爱的麻花辫,像苹果一样的脸蛋正在被泪水冲刷着。根据我姐姐的哭诉,说傻百刚刚摸了她的小辫。我二十多岁的叔叔很镇定地听完了我姐姐的诉说,他立刻变得无比的不镇定。他勃然大怒,从地上一跃而起,攥着两个铁一样的拳头,朝刚刚走远的傻百爷追去。

  5

  傻百爷那个时候三十多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耷拉在肩头,褴褛的衣衫在逃跑中显得无比飘逸。当我愤怒的犀牛一般的叔叔向他靠近时,他立刻显得不那么飘逸了。他用他不那么傻的思维准确判断出了敌强我弱的局面,迅速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躲进了一个小屋里,任凭我那牛一样强壮的叔叔在屋外游走咆哮。像是一只在老鼠洞外无计可施四处游走的猫。 村里人都跟我叔叔说:那是傻子,跟他较什么真呢?

  6

  叔叔在那座风雨飘摇的土坯屋外,朝着里面宣战:

  有种你给我出来!

  叔叔一个拳头“砰”的一声撞击在土坯房的墙壁上,窸窸窣窣掉落下很多的土渣。土坯房摇摇欲坠。

  里面传来傻百爷的无力的辩驳:

  有种你给我进来……

  叔叔说:

  我就在这等着,我就不信你会不解手。

  傻百爷说:

  你就在那等着吧,我就不信你不吃饭。

  7

  于是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一个小时过去了,叔叔很想撤退,因为他饿了。傻百爷很想出来,估计该解手了。

  好事的村里人为了避免热闹提前结束,给叔叔送来了饭。叔叔无奈地蹲在窗户下,吧嗒着馒头和豆酱蛋。

  忽然木头钉好的窗户缝里,射出来一道水柱,原来憋不住的傻百爷把家伙杵了出来,尿了叔叔一身。

  8

  看热闹的人们哄笑一团,都说没有来云彩,怎么下起雨来了。

  叔叔一跃而起,扔了馒头和豆酱蛋,对着窗户咆哮了一声:

  傻百,以后你别说你是我叔!

  说完,他浑身湿漉漉地回家换衣服去了。

  9

  我也在仿佛看到三十年前的一个上午。穿着白色衬衫的,当时还未疯去的百爷穿着白色衬衫,在媒人的带领下进入了西南五里外的童店村。阳光灿烂得闪眼,墙壁上到处刷着毛泽东标语,到处都是扛着锄头下地的生产队员。街道上懒洋洋地踱着几只生产队的牛。

  那个上午是他无比幸福的上午,因为他在童店村一户人家里见到了那个姑娘。他的眼睛第一次受到了美丽的冲击,当然,他丝毫不介意这冲击再来一次。姑娘美丽的像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像午后阳光下棉花地里绽开的棉花朵,此刻写着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主观臆断地想着百爷一定想到了这一点,尽管他不是个诗人。但只有棉花朵的洁白才能与姑娘的美比肩。

  10

  此刻,我还是露着会心的微笑,坐在写这篇文章的异乡的夜里,看着三十年前的那个上午发生的风景,像一个导演看着监视器:百爷泛着幸福的红晕走出了姑娘家的院子,他出了门口就迫不及待的对媒人说“我愿意”。 但接下来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发生了,过了一会,他欣喜的从媒人嘴里听到了一个消息:那个姑娘,她她她……也表示愿意。

  11

  我想象着百爷从童店村回来后所过的短暂的幸福日子。他坐在潘庄却时时遥望着童店的方向,他看向乌黑的槐树以及槐树后面的那弯上弦月,幸福的不知所以。他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说不定会对一朵野花嘿嘿直乐。他满面红光,时常傻笑,他对明天充满了想象和憧憬。

  在那样一个什么都被规定好的天天革命的国度,有这么一点憧憬是多么难得呢。

  12

  我想象过百爷年轻时英俊的样子,甚至在我记忆里的他,还有年轻时候英俊的成分。正所谓余帅袅袅不绝。后来,我拼命的想把穿着白衬衫的他与现在满脸皱纹的他对接起来,但我一次又一次发现我失败了。 那些日子里,百爷一定想到了结婚,以及结婚后的幸福。蝙蝠从屋檐上飞过去了,壁虎从墙壁上爬过了,虫儿飞花儿睡,百爷依旧站在院中,看向童店的方向。月光中,他眯着眼睛。

  但时间不长,百爷的幸福即被一个消息击得灰飞烟灭。因为从童店村传来消息,女方的父亲看不上百爷的宅基地,说是女儿嫁过来,却没有一个好的房子和一个好的宅基地,同意这桩婚事是不可能的。在那个媒妁之言一锤定音的年代里,这一桩姻缘便宣告就此搁浅。

  13

  我百爷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再找媒人去童店村去说服,但媒人一次又一次的丧气回来,也给我百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百爷的父亲也已经等不及了,张罗着在给他说其他姑娘。一个个的媒人走进门来,我百爷的父亲都拿着香烟和白糖水招待,但所有的媒人进来后,都只换来百爷的一句话: 我谁都不娶。

  14

  我想我百爷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一定朝着西南童店的方向。写满了坚毅。

  15

  媒人一个又一个的走进门来,我百爷的父亲拿着香烟和白糖水一次又一次的接待,但他倔强的儿子却一次又一次的说出那句他重复了数遍的话:我谁都不娶。之后换来媒人尴尬的离去和我百爷父亲的暴跳如雷。他数次要捋起袖子揍他这执着的儿子。

  16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这个上午与百爷去童店村那个上午的阳光有着同样的清澈。我为情所困的百爷去赶了一次庙会。那场庙会是我们那一带最大的庙会,流动人口有万人之众。就在那个庙会上,在人海汹涌中,我百爷竟然又一次邂逅了那个他仅仅只见过一次的姑娘。 关于他们的谈话内容如今已无证据可考,我也曾想追查但是一次次知难而退。因为一个当事人已经傻掉,而另一个当事人已经化为远方。一个成为傻老头,一个大概是儿女成群的老太婆----往事太过遥远故人已经模糊。可见,我们的历史往往得靠想象来写。

  17

  但我能推断出那次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邂逅,我年青的百爷在那个拥挤的庙会上,看到那个姑娘的羞涩一定心荡神移。然后他们找到了一个僻静处说话。

  那个上午,在戏台远方的树林里,白的炫目的阳光下,百爷第一次向姑娘表明了忠贞不二的心意。而姑娘也向百爷再次表达了钦慕,表明她所有的不同意都是来源于那个威严的父亲。其实,她是愿意这门亲事的。

  一瞬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百爷看到了漫天花朵。

  18

  百爷的态度很快的感化了那个姑娘,姑娘最后表态说要回去说服她父亲。

  19

  百爷信心十足地回家等待。就在百爷焦急而又幸福等待的这些天中,媒人又来了许多。父亲又耗费了无数香烟,他心中对儿子的怨怼逐日上升,但百爷守着自己的秘密,他坚信那个姑娘会成功的。他一直在等待着那个消息。等到那一天,他会向他父亲炫耀。 但过了几天,那边传来消息:这件婚事,女方依旧不同意。媒人的话很简单:姑娘那么多,为啥非要吊死在一棵桑不冷(豫东土话,桑树之意)上,姑娘那边也在找别人另外提亲了。

  20

  我在三十多年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能够想象百爷当年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候巨大的失望。从此他在床上开始不吃不喝。在绝食的第三天,因为定亲而已经耗费无数香烟和白糖的父亲终于爆发了,他当时准备拿起锄头下地,嘴里唠叨了一下最近无精打采的儿子。百爷本身内心郁结,也顶了父亲几句。父子二人的矛盾迅速升级,由口角上升到武斗。因为怒火的原因,他顺手操起锄头想吓唬一下一直倔强的儿子,百爷父亲以为儿子会本能的躲开,所以他下了力气,但百爷不闪不躲。等到父亲发觉事情不妙的时候,锄头却已经落在了儿子的后脑上。

  在生产队干活的潘庄村民每天都忙着挣工分,大家都没有发现百爷这几天不来干活了。大家就像少了只公鸡一样对百爷的消失感到无所事事。据说那次重创后百爷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嘴里喃喃着一句话:我谁都不娶。

  21

  给百爷提亲的媒人越来越少了,似乎他们都感到了这个小伙有点不正常。因为他见到任何媒人之后,就只说一句话:我谁都不娶。

  22

  父亲在堂屋里唉声叹气。他费尽心血请来的媒人,被儿子这么一句话就打发走,他感到愤懑。但是又无处可发泄。

  23

  在一个缺乏新闻的年代里,百爷因为女人挨了父亲打的事情在村子里还是逐渐被传开了,在那样一个鄙视爱情的年代里,大家都嘲笑百爷,为了女人不吃不喝,还被父亲打得卧病在床了,这该是一件多么让人不齿的事情。这件事不长时间也传到了童店村姑娘父母的耳朵里。我想那姑娘也一定听说了这件事,她一定知道百爷为了谁而挨了父亲打,她可能芳心暗疼-----鲁迅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因为百爷被父亲打得卧病在床的事,姑娘父母为潘庄这个小伙子对女儿的真心第一次感动了。我也在想也可能姑娘或许听到这件事后,开始不顾一切的说服她的父母,甚至是以死相逼。父母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

  24

  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姑娘父亲踩着松软的泥土,抽着老旱烟走在童店村向潘庄村的路上。他走进隐隐响起狗吠的潘庄,趁着夜色走进村里百爷那个他曾经看不上的院子。然后在一阵尴尬的寒暄之后,他接到了百爷的父亲迎上来的香烟。他说那门亲事如果孩子没啥意见,俺们做老人的也就不掺合了,听说孩子因为这事受了点委屈,顺便来看看他。

  25

  可是,那个时候百爷已经傻了。

  26

  姑娘父亲走入了我百爷的屋子,看到了在床上目光呆滞的百爷,姑娘父亲在片刻的惊疑之后,象征性的问床上躺着的我百爷: 孩子,叔专程来看看你,因为那事儿,你也受了委屈呀。叔就想问你一句:你和俺家萍儿的事儿,有啥有意见没?

  我百爷躺在床上,呆滞的看着他梦中的岳父,因为他以为所来的就是一位普通的媒人。他喃喃的说:我谁都不娶。

  那句话他说的很平淡,因为自从傻后,他只会说这句话。

  27

  我在想姑娘父亲踏着稀稀的月光戴着漫天的星星走回童店村,回到自己家时,那个姑娘也一定带着满心的盼望在灯下等待着父亲。但是她欢喜的打开门,听到父亲嘴里转述出百爷那句“我谁都不娶”时,她脸上的笑容一定会消失,从而陷入深深的失望中。 我想:她一定会怨怼百爷。因为在她眼中,他竟然不守那次他们在庙会上的约定,竟然“谁也不娶”。

  28

  据说第二年,姑娘就出嫁了。嫁到一个不是潘庄的村庄。嫁给一个不是百爷的新郎。 婚礼的那天,应该很热闹。我想。 唢呐应该能从童店村传过来,传到潘庄……

  29

  于是,记忆就此衔接上了百爷的形象。

  当百爷从床上爬起之后,他已经完全具备傻子的一切因素了。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他反应开始迟钝,经常锄地锄到了别的生产队的地里。后来,他在锄草的时候,会把庄稼锄了,而草留着。很快地,他被生产队长赶出了生产队。

  再后来,他就变成了那个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人,他常常在人群外面游荡,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村里人逐渐适应这一个现实:百爷成了傻百爷了。

  30

  百爷的父亲后来死在一个春天的夜里,在早晨发现时已经尸体变凉。百爷后来跟着弟弟生活,在弟弟家的院子里搭了一个棚子,像个蒙古人扎个蒙古包一样的生活。 他出没在潘庄村的房前屋后,睡在大堤的落叶上或者麦秸垛上。无数的大人小孩看见他走过来都说傻百来了!傻百来了!奔逃四散。

  后来百爷的弟妹嫌弃他在家里只张嘴吃饭,便撺掇着丈夫带着百爷出去打工。于是弟弟便给衣衫褴褛的百爷换了身干净的旧衣服,在过完年后,带他去城市打工了。

  有一年我回老家,与村里人聊天,听说百爷有一次跟着他的弟弟去商场里买东西,因为看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大家都有点迷糊了,出了商场才发现少儿一个人,百爷丢了。他弟弟在商场里找了两趟,没有找到,就回工地了。因为在城市里丢个农村的傻子,谁会在意呢?孰料三天后百爷又自己摸回了工地。他回到工地后二话没说就着水缸就喝了两大瓢凉水,原来他在过去的三天里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我想,他曾经为了爱情不吃不喝过。历史让他又一次重合。而这次不吃不喝是为什么呢?又有谁心疼他呢?

  31

  2009年暑假,大三归家的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故事,我当夜未眠。我觉得故事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最起码,要让姑娘知道,这件事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要让她知道,当初那句“我谁都不娶”,只是一场误会---或许一语成谶,这句话他真的做到了。

  我觉得,我可以做点什么。

  32

  第二天下午,我开着摩托,到了几十年前姑娘出嫁的丁塔村。

  丁塔村在惠济河上游,我沿着惠济河大堤溯流而上。大堤旁的树叶正在纷纷扬扬往下落着,正是乍暖还寒的秋天。有几个半百的老人牵着羊漫步树林里,他们打扫着落叶,作为入冬的柴禾。

  丁塔村在河堤下面,我进了村子,几只母鸡叫着慌张跑开。

  打听的过程是煞费周折的,因为我只是知道一丁点线索,就是姑娘的姓氏和小名,还有出嫁她的村庄名字,这样的打听方式来打听一位接近五十年前的人物,有种大海捞针之感。

  33

  几个村民在村头抽烟,我让了几根香烟以后,我开始了打听。

  丁塔村很是偏僻,村庄也小,很少外人来。他们戒备心很重,首先是问我打听这个来做什么的。

  我只好编了个理由,比如我是来采访的记者,找这个老太太是想采访一件往事,因为老太太家属有过抗日的。这才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他们纷纷摇头,说不知道。因为村子里的老太太太多了,从哪嫁过来的,还真没一个个的留心过。

  34

  我不放弃,继续无头苍蝇一样在村子里瞎转,好几次,被当成了传销的。

  35

  眼看着日头偏西,太阳的光线在村落间开始昏暗起来。

  我似乎有点焦急了。我行到村头一处砖垛旁的时候,看到一处玩耍的孩子。大约个个有十岁左右。

  我就给他们比划,我问: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童店村呢?

  这里距离童店村三十里,我这样问,就是想淘出有用的线索,若是直接问他们奶奶从哪里出嫁的,估计他们太小,均说不上来。

  小朋友纷纷摇摇头,忽然,一个小朋友举手说:

  叔叔,我知道,我去那里走过亲戚。

  我心中一惊:

  谁带你去的?

  孩子诧异地看了我一眼:

  我奶奶喽。还有我爸爸每年过年时候也去走亲戚。

  你奶奶在哪?能带我去找找她吗?

  孩子指了一下西边,说:

  在西地呢。

  这么晚了还在干活,老太太可真够身体好的。我心中暗想。我立刻央求孩子带我去,当然,最重要的是,包里的两根棒棒糖发挥了魅力。

  36

  暮色洒满了整个村子。孩子在头前带路,夕阳把我们影子拉得很长。

  一路上,我又给孩子确定了一些线索,奶奶确实是童店村的姑娘,也姓童。我也捎带脚问了他父亲的年龄,我细细盘算,差不多刚好是姑娘出嫁之后的年份生下的。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就问这孩子:你奶奶的小名是不是叫“萍”呢?孩子想了一会说,我记得爷爷活着的时候,经常叫奶奶“瓶”这“瓶”那的,我也不知道诶,叔叔。

  孩子是清秀的, 有他奶奶的神韵。他嘴里含着棒棒糖,支支吾吾说。

  一切都天衣无缝。在天色将晚之前,幸运之神眷顾。这孩子奶奶,无疑就是那姑娘。

  37

  村子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我在盘算着面对老太太之后,该怎么说话,该怎么让她聊起这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她或许已经不记得了?或许用拐棍把我狂锤一顿再驱逐出村?

  和老人聊他们年轻时候令人害臊的爱情,这算是一种大逆不道吧。

  就这么忐忑着。走着走着。孩子忽然停留在一片花生田旁。说奶奶就在这里。他指了指不远处。

  38

  一座不大不小的坟矗立在麦田里,暮色下。坟前还插着一根孝棍。

  “你不是给我奶奶烧纸吗?”

  孩子面对我诧异的目光,很无辜的问。

  额,好吧好吧。

  39

  暮色里,我站在坟前,那是一座埋葬了不到一年的新坟。是的,我来晚了。

  可是,来早了,又能怎样呢?

  我鞠躬作揖。夕阳下,我在外面,她在里面。

  我似乎看见半个世纪前的某个夜晚,童店村的月光下,她的盼望;和那一场灿烂的阳光下,她在戏台外的树林里,憧憬地望着情郎的模样。

  再看面前这座坟,青草正在枯萎成黄草。一只七星瓢虫,正在盘旋其上。

  是的,如今这个黄昏,媒人终于到来了。想到这个身份,我挺直了肩膀。

  众生喧哗,请你在最宁静的黄昏等我。

  40

  彩霞在西天壮丽地燃烧,一家喷气式飞机,拖着长长的尾巴,纡徐而行。

  我站立到暮色蔓延上来。忘记了赶路。我在坟前自言自语,给她讲述他的过去、以及现状。

  临走前,我对她说:他还活着。为了你,谁都没有娶。

  如果你们都有来生,祝愿结局不再是这样。

  也不该是这样。

  41

  如今我站在白色的大堤上,看将近六十岁的百爷蹒跚的从村头一个麦秸垛旁站起,弹弹屁股上的雪,蹒跚的走进暮色降临的村庄。他的形象是那般熟悉,如我自懂事后所见到的那样。

  年关的炮声又毕毕剥剥的响起来了,我看看西方,一轮夕阳正在白色的雪野上膨胀,膨胀。似乎要把远处的童店村膨胀进血红的夕阳中了。我看了看堤下埋葬我祖宗的坟,看了看我脚下的长堤,那来自远方,但路上空无一人。风起了,我咳嗽了一声,下了大堤,沿着那条短路上我来时的脚印,朝村里走着。转头去看夕阳,却不知何时夕阳已经消失了。

  在村中一户人家即将结婚而传出的唢呐声中,我看着黑暗从东方盘旋着过来,似乎即将把整个世界兼并在黑暗中了。我回头又看了看绯红羞涩着的西天,无比的像三十年前庙会上那个姑娘的羞涩脸庞。我冲西天冷笑了一下说: “我谁都不娶!”

  小贴士

  旅行故事是高端社群平台、新旅行生活方式倡导者。更多精彩故事,请点击↓↓↓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