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育缓慢增值受困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06 09:22:53
新华网西宁11月5日电(记者陈凯 李亚光)近年来,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约束下,长期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青海经济已走到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各界发展绿色经济的呼声与日俱增。然而,记者近日在青海果洛、玉树、黄南等藏族自治州采访时了解到,由于商贸体系支撑不足,该省以有机畜牧业、中藏药材为主体的生态特色产业发育缓慢,牧民增收艰难。
——高原特色农牧业发育增值存忧
产业结构较为原始、单一的青海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度居高难下。据西宁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青海实现进出口总值105亿元,其中出口69亿元,主要以硅铁、铝材为主。
青海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陈广君说,近5年来,在生态保护压力的倒逼下,青海经济一直在有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上寻求转型升级的突破,但见效较慢、收效不高。相关产业招商引资艰难,普遍呈现小、散特征,产品附加值较低,面临着“优质不优价”的发展瓶颈。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是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目前发展举步维艰。“高原有机牛羊肉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理应能卖出好价钱。然而,合作社近年出栏的有机牦牛肉售价最高仅为19元一斤,与内地黄牛肉的差别并不大。”甘德县直合麻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阿西兰向记者抱怨道。在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出具的相关报告上,记者看到该县牦牛肉中的氨基酸数量比内地普通牛羊肉多出5种,营养含量也平均高出5%以上。
记者在青海各地采访时发现,海北、黄南、玉树三州也面临同样困境。“如今来自青海西宁、四川、甘肃等地的个体商人已经垄断了肉类收购市场,压价现象较为严重,在高原出栏率远低于内地的情况下,部分合作社已在亏本边缘。”黄南州泽库县副县长彭毛才让说,由于目前仍无一家具备精深加工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而各合作社又规模尚小、发育程度较低,其在产品定价方面始终处于弱势。
“目前有机畜牧合作社产业链较短,老百姓参与不到后续加工、销售的增值环节中,大部分收益都被个体商人夺去了。”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处长王会青说,青海去年共生产有机牛羊肉20万吨,其中近四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被低价外销。
与此同时,特色种植业发展也困难重重。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东日尕村的俄金多杰一家原本是该村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大户。2014年俄金多杰有偿流转全村300亩土地,将所购种子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玛咖、芫根、大黄、藏茵陈等特色经济作物,但目前因资金链断裂背负高利贷40万元。“这些经济作物每斤售价100到1000元不等,发展前景巨大,但就是拉不到投资,村民们都很着急。”俄金多杰说。
——构建绿色商贸体系仍需直面三个短板
王会青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后,为减轻草场压力,青海通过实现883个牧业村的生态畜牧合作社全覆盖,鼓励牧民将牛羊入股进行集中养殖。在普遍缺少其他生存技能、藏区产业单一匮乏的情况下,牧民对发展高原绿色商贸、延伸相关产业链的需求较为迫切。
“对于长期缺乏支柱产业、贸易市场不平衡的青海而言,发展以有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为主的高原绿色商贸是该省优化贸易结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绝佳契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姜骁军说。
多位受访干部和专家表示,产自高海拔、无污染地区的青海绿色产品虽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垄断性,但若要建立现代全产业链、拓宽特色产品销路、激活特色资源增值潜力,青海还需加速构建完善的商贸体系,直面以下三个短板:
一是人口总量较少,产业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说,人才、需求、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是发展现代商贸必不可少的要素,青海在上述方面具有诸多先天不足,而绿色产业又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将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生产成本。
“在培育人才、完善冷链系统、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初期,企业需挺过艰难的"烧钱"阶段。”曾在西宁经营绿色产品后遭破产的商人吴志杰告诉记者,缺少利好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投资者出于趋利避害的诉求一般会放弃在青海投资。
二是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尚未得到广泛认知。“青海绿色产业长期处于小、散、乱的状态,各合作社及种植基地都在"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陈广君说,长久以来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没能为藏区绿色产品树立起良好口碑,而广告资金缺乏、营销力量不足也是其难以打开市场的客观原因。
三是绿色产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无论是牛羊还是特色经济作物,从一开始的饲养、培植到最终的出栏、收获都需要3到5年时间,产量较小且都集中在秋季。”俄金多杰说,这一方面会影响市场供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使投资者因害怕停产、缺货而失去信心。
——设立青海高原特色贸易区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针对青海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需求和困境,受访专家和干部建议,出台优惠政策设立青海高原特色贸易区,吸引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入驻,统筹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逐步完善该省的物流、营销、出口等贸易体系。通过优化青海藏区6州资源的流通配置,将省会西宁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中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最终使牧民实现增收致富。
针对青海商贸的诸多先天不足,白加扎西建议仿效西藏施行增值税减免政策,优先在西宁市建立特色贸易园区,积极争取金融扶持,吸引企业入驻;同时加速完善全省交通、物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布局,做好农牧民技能培训、高校人才吸引落户工作。
为打破青海绿色产品“质价不符”、牧民增收艰难的困局,姜骁军建议:第一,进一步整合各州合作社及种植基地,将其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集中进行统一精深加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企业每年按比例将收益返还、奖补各合作社供牧民分红,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逐步吸纳各地牧民实现就业;第二,企业牵头、政府协作建立专业的策划、营销团队,对不同种类的特色商品进行精心设计包装、规模化宣传,有计划地在各地开展展销活动,打造高原绿色产品品牌;第三,确立相关入驻企业准入标准,建立世界一流生产线,做好检验检疫、出口通关等配套服务。
“高原有机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少,适宜遵循"量少、质优、价高"的发展理念。”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副处长杨毅青说,同时也应未雨绸缪,一方面尽快建立多功能仓储基地,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在确保成活率的基础上适度推广诸如藏羊一年一胎、牦牛两年三胎、有机饲草补饲等成型技术,稳定提高产品供给量。
实习编辑(尤莉灵)
0
作者:陈凯 李亚光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