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绿色的未来力量 第十二届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展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4-29 16:25:11

  一

  应塞內加尔文化部、2016年达喀尔国际双年展组委会和双年展总监马马杜·拉苏尔·赛德先生的邀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将于2016年5 - 6月参加第12届达喀尔国际双年展,并在塞内加尔共和国首都达喀尔举办中国馆特别活动。这将是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出现在达喀尔双年展上。届时,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与非洲当地艺术家将共同展出创作成果,中非艺术家联合开展一项公共艺术行动,中非艺术界、文化界、教育界联手举办中非艺术文化论坛。

  达喀尔双年展是世界重要的双年展之一,也是非洲大陆唯一的双年展。经过26年的发展,它已是展现非洲当代艺术文化的主要窗口,并成为探讨非洲当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与合作的重要论坛,建立了广泛的国际文化传播渠道和网络,其国际化程度有目共睹。

  二

  “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是第12届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来自中非德的国际策展团队与艺术家团队,旨在该主题下,借助中国和54个非洲国家的艺术往来,重新塑造中非文化关系的可能性和路径,通过对文化源头、文化输出渠道、文化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为此,我们得到了塞内加尔文化部和达喀尔双年展组委会的积极回复,并得到了双方国家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内和当地相关机构的积极反响与合作。

  中国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作品展览、艺术文化论坛、中非艺术家联合公共艺术行动。

  其中,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一是中国艺术家长期以来对“丝绸之路”的当代语境的探索,丝路精神在当前全球化过程中的重新解读。二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在研究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对传统与传承这一世界共同话题的实践,将呈现出新生力量对视觉语言的创造性探索,学院派力量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创意教学的成果。三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生活、艺术语言的批判性的实验。

  同时,还将开展中非艺术文化论坛活动。在达喀尔主展场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第一次论坛,将与当地各界人士讨论中塞、中非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第二次论坛将在Sode Bade艺术文化中心举行,这个位于大西洋边上的文化中心,在60年的实践中,实现了经济、文化与当地社会的良性结合,我们将在当地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以“艺术与民生”为题,与非洲各界人士探讨艺术与民生的关系、艺术对社会的作用。

  中非艺术家还将通过一项联合的公共艺术活动,表达对世界共同问题的态度,对中非未来合作的期待和设想。

  非洲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也将全面融入到中国馆的各项活动中。通过融合性的展览、开放性的讨论、公共性的行动,加强中国与当地艺术文化生态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形成国际艺术交流、文化对话的新模式。

  三

  为何是非洲?绝不仅仅因为其遥远的距离和异域风情,而是它本就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洲,还是国际各种竞争的舞台。绝大部分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保留着完整的自然生态和多元的文化生态,它们既是属于非洲的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中国在文化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并与非洲有着相似的问题。个体在与他者的交往与合作中,引入国际智力资源共同面对问题,这是发展,这是进步。以他者反观自我,可以更为清楚的认识人类的多样性,克服障碍和界限,实现文化与文明的对话,协调发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尊严。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传统历史文化能量的释放,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助推力。从“丝绸之路”传递的多元、共享精神,转变成可以实施的“丝绸之路+”,产生新的商贸和文化互动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合作。

  四

  为何是艺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交流合作,有何种最有效的方式,从古自今这都是一门学科。艺术的特定语言形式使其具备了最佳的传播方式,它是最直接的纽带,以最简单和有效的方式将不同族群、文化联系起来,将共生、共赢的精神传递到各地。“重塑”也意味着通过艺术手段,重新塑造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塑造国际文化关系。它是此时彼此、此地彼地,是超越于地区和国家的结构性探索。通过与非洲艺术家的共同合作,通过艺术展览、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态,建立一种融合、流动的合作关系,实现公共空间和时间的转换,创造新的文化生态结构,让人人都能感受并享受艺术所带来的变化。在探讨多元对话的途径和方式中,从宏大叙事回归到日常体验,超越美学范畴,扩大艺术理论与实践的边际,寻找外延,通过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种角度和视野,寻找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与艺术、社会、文化发展与合作的多样途径。走进非洲,跨界的艺术思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动荡恐怖时常笼罩的当代国际秩序中,它可以化解冲突,拉近人们心中的距离。开创性地重塑各种关系,在宽容与共享中实现良性的竞争,我们拥有共同的绿色未来。

  五

  指导单位:塞内加尔文化部、达喀尔双年展组委会、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塞内加尔驻中国大使馆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

  承办单位:塞內加尔绿色创意中心、非洲国际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外全球史研究院、达喀尔大学艺术学院、Villagottfried in Ngaparou艺术驻地、达喀尔艺术中心(Espace Sobo Bade,Dakar)、塞内加尔Dialow地区可持续发展协会(APDD)、达喀尔艺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 Arts,Dakar)、塞内加尔安全遗产与城市联合会(SHU)、达喀尔马桑巴·马巴耶媒体公司(Massamba Mbaye DG de D Média)、达喀尔原料艺术中心(Raw Material Compagnie)、摩洛哥索维拉当代艺术中心(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d' Essaouira, Marocco)、喀麦隆班组恩艺术驻地(Bandjoun Station, Kamerun)

  媒体支持:新浪当代、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非洲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非洲分社、塞内加尔广播电视台((RadiodiffusionTélévision Sénégalaise,RTS)、塞内加尔《太阳报》(Le Soleil)、《日报》(Le Quotidien)、《南部日报》(Sud quotidien)、《震旦报》(Walfadjri)新闻晨报、文汇报、青年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海生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微城杂志、公共艺术杂志、公共艺术电子杂志、视觉中国、网易网、东方网、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凤凰网、TOM网、大旗网、人民网、上海热线网、21cn网、MSN网等。

  学术主持:汪大伟 马桑巴·马巴耶(Massamba MBAYE)

  策展人:金江波、曼苏尔·西西(Mansour Ciss Kanakassy)、欧阳甦

  执行策展团队:章莉莉、汪单、陈锴洋、徐谦、郭博文

  策展人介绍:

  金江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于国际公共艺术发展研究、当代艺术实践与设计领域的活动策划。曾荣获连州国际摄影展杰出艺术家金奖、上海设计展一等奖、上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上海十大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等荣誉。历年来曾参加上海国际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达喀尔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各项国内外重要展览。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教学与国际推广,曾担任2011年北京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可能的世界”主题展、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校际社区”邀请展、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地方重塑”主题展、2015国际手造博览会及2016上海学生艺术设计展的策展人及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他所领导的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国际艺术设计领域的跨文化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学术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研究。

  曼苏尔·西西(Mansour Ciss Kanakassy),塞内加尔旅德艺术家,非洲当代艺术重要代表人物。70年代末开始,青年曼苏尔参与了非洲艺术文化重镇达喀尔的所有重大的艺术和文化活动,致力于展现非洲文化的独特性,并通过艺术手段积极响应和呼吁非洲的全面独立,并曾为此承担生命风险。80年代以来,曼苏尔出现在欧洲当代艺术展览中,并于90年代移居德国,在欧洲文化中心柏林继续倡导非洲文化的独立性,参加各种国际大展,并且达喀尔双年展金奖获得者。曼苏尔还致力于各种国际艺术文化合作,积极倡导跨地区的合作和对话,是塞内加尔和非洲在欧洲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沟通桥梁,因其杰出贡献而荣获塞内加尔总统十字勋章。2012年应邀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并与中国艺术家建立起深厚的联系,积极促成中国艺术家参与非洲当代艺术活动,致力于中国和非洲之间深入的合作和沟通。

  欧阳甦,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和教育学博士。从事当代艺术理论、图像学、跨国际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柏林国际论坛基金会中国项目负责人、波茨坦中欧青年艺术交流项目负责人、柏林亚洲博物馆协会成员、德国绿色设计大奖赛中国协调员、柏林图像学研究小组成员,并担任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海外编辑。以柏林为中心,致力于跨地区、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族群、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多元合作及其路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规划。通过策划展览、领导艺术交流和教育项目、策划并组织国际论坛以及书籍出版,积极搭建中国、欧洲和非洲艺术文化合作平台,倡导艺术回归民生,打破各种界限,创造性地展开国际文化对话。

  参展艺术家:

  汪大伟、赵宏利、徐坦、渠岩、刘建华、薛峰、姜建忠、王川、徐明松、秦一峰、韩峰、夏阳、陆春生、丁蓓莉、毛冬华、白璎、曾三凯、王犁、李消非、邵文欢、敖国兴、蒋铁俪、王沁、赵华森、罗尔奇、汪一、燕思雯、谢靖、秦勉、Jim Speers(新西兰)、Tim Gruchy(澳大利亚)、Phil Dadson(新西兰)、VincentWard(新西兰)、Viyé Diba(塞内加尔)、Jean Marie Bruce(塞内加尔)、Fodé Camara(塞内加尔), Mansour Ciss Kanakassy(塞内加尔/德)、Boubacar Touré Mandémory(塞内加尔)、Amadou Kansy(塞内加尔), Chalys Leye(塞内加尔/法), Zulu Mbaye, Cheikh Diallo(马里/法)、Docta Graffiti(塞内加尔)

  展览现场照片: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695.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696.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697.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698.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00.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02.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04.png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05.png

  策展人照片:

  金江波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18.png

  曼苏尔•西西(Mansou Ciss Kanakass)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49.png

  欧阳甦

达喀尔双年展新闻稿4757.pn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