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炎症性肠病应分为3种类型:基因大数据分析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2 11:05:17

  

  文章摘要

  背景:CD和UC是IBD的两种主要类型,传统的治疗策略均以此分类方式来制定。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了IBD的163个易感基因位点,且它们中的大多数均同时与CD和UC相关。本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基因关联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间的生物学相关性,本研究广泛使用了不同类型IBD的临床亚型。

  方法:本研究纳入欧洲、北美州和大洋洲16个国家49个中心的患者。在免疫芯片分析时,采用蒙特利尔分型来为34819例IBD患者(19713例CD,14683例UC)分型。研究检测了156154个遗传变异体的表型-基因型相关性。通过结合所有已知的IBD相关性的信息,采用基因风险评分来评估一种特定表型的基因风险总负荷。本研究采用该风险评分系统来检验我们的假设:结肠型CD、回肠型CD和UC在基因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拟采用该评分系统证实患者在临床诊断和基因风险方面并不匹配。

  结果:在质量控制后,初步分析29838例患者(16902例CD,12597例UC)。三个基因位点(NOD2、MHC和MST1 3p21)与IBD亚型相关。这些位点主要与病变部位相关(随着时间推移基本固定,中位随访时间10.5年);在调整疾病部位和发病年龄后,与疾病行为(随时间推移变化明显)较少或无相关。基因风险评分包含所有已知的IBD等位基因,该评分与疾病亚型密切相关(p=1.65×10-78),甚至排除NOD2、MHC和3p21后仍具有高度相关性(p=9.23×10-18)。基于基因风险评分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结肠和回肠型CD。同时,该基因风险评分也能够鉴别出少量存在基因风险差异的患者,在随访中这些患者更有可能需要修改原始诊断(p=6.8×10-4)。

  结论:本研究数据支持IBD是一种存在连续性的疾病,相较于当前将其分成CD和UC两种类型来说,将其分成三种(回肠型CD、结肠型CD和UC)似乎更为合适。病变部位是患者疾病内在固有的表现(部分由基因决定),且其驱动了疾病行为随时间发生改变。

  

  

  图1.临床亚型的演变(不同病变部位IBD患者预后不同)

  

  

  的最强信号。

  

  

  

  

  

  

  

  

  请大家直接关注“练磊医生”微信公众号,以获得更多的胃肠保健、胃肠疾病治疗知识,并可与练医生互动,排疑解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