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克强提出的“新工业革命”?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19 09:51:49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等发展战略举措来弥补。可以说,弥补差距的过程,就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催生新工业革命的过程。这应该正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将会催生一场真正的“新工业革命”的深意所在。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李克强总理在10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
如何理解李克强总理的这一“新工业革命论”,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部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从工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每次工业革命都是以能源的革新利用为核心。比如,木材的大量使用导致能源危机,推动了热能和机械制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期,电能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引领孕育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包括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革命,以及生物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革命。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正在推进和完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一些领域,中国还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沿,正如总理所讲,“在消费领域,中国‘互联网+’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尽管在高铁、核电等个别领域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大部分制造行业与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融合度不高,制造业内部的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另外,中国还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据统计,中国2012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而日本和德国工业产值的附加值并不比中国低。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中国消耗了世界20%的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此外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及大量土地、水资源。
有差距就意味着有提升潜力,也就有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空间。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等发展战略举措来弥补。可以说,弥补差距的过程,就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催生新工业革命的过程。这应该正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将会催生一场真正的“新工业革命”的深意所在。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新工业革命在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同时,也将推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具体讲就是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发展上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当前推动的“互联网+”和“双创”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互联网+”、“双创”工作以及财税领域推动的“营改增”、政府职能转换领域推动的“简政放权”等改革,将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调度、财税制度、投资体制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进而直接推动服务型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目标,解决制造业剥离出来的人员就业等问题。
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将真正推动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充分体现了总理在对工业革命内涵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推动的经济发展技术和举措,特别是“互联网+”、“双创”以及改革红利等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气象,所做出的正确判断,这对于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