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首先要扶权利之贫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0-14 10:28:29对那些等待政府救济的真正穷人来说,贫困不仅仅指创收能力的低下,也许还包括权利的虚弱。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就扶贫工作进展和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等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在会上介绍,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中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6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这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
贫困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在人类应对贫困的过程中,中国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瞩目。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实践;短短30余年让近7亿人快速摆脱贫困;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如是种种构成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经验。
然而另一组数据也无法被忽略。洪天云披露“中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果觉得这样的表述还略嫌抽象,那么媒体报道的一些贫困地区的现状则让人没法平静,人们很难想象,时至今日,不少贫困家庭唯一的“电器”居然就是一盏电灯。
减贫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对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减贫的任务可以说依然艰巨。正如洪天云所言,“如果到了2020年还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水、电、路、讯、房等基本条件都没有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都没解决好,基本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条件都不具备,那全面小康就是不完整的”。
中国减贫难在何处?缘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要改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又非朝夕可以奏功;还因为脱贫有一种边际递减的效应,往往越往后,那些多年减贫未能见效的区域和人口越难以脱贫。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未来每月减贫100万、每年减贫1170万,力争在6年时间里成功减贫7017万,是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困难当然是有的,就像洪天云坦陈的一样,“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但也并不是就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成功的希望首先在于找到正确的路径。
在中国的减贫工作中,无论是扶贫资源的动员和调用,还是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政府主导的色彩十分鲜明。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减贫还将依赖这一经验。然而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随着市场的培育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是否应该特别借重社会的力量,是未来中国减贫事业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中国减贫,也许还需要将“权利”和“效率”这两个词优先凸显。近日曝光的广西马山县“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2014年近9%的脱贫人数属虚报”事件充分说明,对那些等待政府救济的真正穷人来说,贫困不仅仅指创收能力的低下,也许还包括权利的虚弱。而如果承认政府在减贫中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减贫的效率与政府运转的效率高度相关。
从“权利”和“效率”两个角度审视减贫,是经济学家们热衷的工作。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关注权利的贫困,按照他的界定,贫困的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而刚刚因“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安格斯·迪顿则认为,减贫的问题应该从政治机构的本质和服务质量中找寻答案,在他看来,卓有成效的减贫需要可靠的政府治理、法治、有效的税收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公众信心。
中国减贫经验多多,实践证明仍然有效的需要进一步坚持,与此同时从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吸取灵感,对那些未必合乎时宜的扶贫模式进行适度革新也是当务之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