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前夕 习近平释放四个信号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09-22 17:19:09
习近平
原标题:访美前夕,习近平释放四个信号
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将启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又一次“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会晤即将展开。
访美前夕,习近平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一个星期内他接连参加了多场重量级的会议和外事活动,包括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会见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会见新闻集团执行董事长默多克等。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的一言一行都被外界视作“风向标”,是各方了解中国观点、把握中国态度的“重要窗口”。访美前夕,透过这些重要会议和活动,习近平向世界释放了四个重要信号。
信号1:中国会越来越开放
9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扩大开放”是整场会议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持续了30多年,未来是否会继续扩大开放?全世界都在关注。习近平借此机会,用四个“坚定不移”亮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即“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拿其中的“利用外资”来说,这一次深改组会议,明确了利用外资是中国的长期方针,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这三个“不变”,等于给外国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来中国投资安全是有保障的。
开放不只体现在投资上,对于外媒的态度也是重要风向标。9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新闻集团执行董事长默多克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对外国媒体持开放态度,欢迎外国媒体和记者来华采访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展,帮助世界把握中国发展机遇,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合作。习近平的意思很明确: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
“扩大开放”不仅是向世界表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改革和开放密可不分,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9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信号非常清晰:中国的开放不会止步,改革也不会停顿!
信号2: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西方媒体和人士开始唱衰中国。
中国经济还不行?9月17日,在会见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时,习近平给出了答案: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内在韧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事实上,早在年初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就曾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对于当前的增速放缓,习近平的判断是,“这实际上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结果”。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并蕴藏了巨大的潜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进程,60项改革任务已渐次展开。大到国企改革,小到百姓办事,各种硬骨头正在被啃下,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改革红利、新一轮对外开放、内需拉动、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这些都将助力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拿创新驱动来说,中国高铁就打了一场漂亮仗:在习近平访美前,拿下了一张美国大单——中美将合资建设美国西部快线高速铁路。
对于未来,习近平布局很清晰,“我们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信号3: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造福两国,也造福世界
在出访前,习近平多次谈到一个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9月17日,在会见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时,习近平表示,中美两国拥有许多重要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分歧。有矛盾难免,关键是怎样调和,“只要双方从大处着眼,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避免战略误解误判,坚持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维护。”
还记得去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习近平的致辞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18日在会见新闻集团执行董事长默多克时,习近平提到,“建立起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这样一种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
的确如此,我们看几个中美之间的大事件。70年前,中美两国通力合作,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可是在南海问题上,近年来因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摩擦不断,造成了局势紧张;再看一个中美合作的典型,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同样也离不开中美的携手努力。“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中美两国之间无一事不是如此。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足以让中美两国实现合作共赢。
其实,中国力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之幸,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之幸。就像习近平说的那样: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信号4:中国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但必须适合国情
9月16日,“2015•北京人权论坛”开幕,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在这封贺信中,习近平亮明了中国对于人权的态度。
第一,中国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过去和现在是这样,未来更是这样。习近平说,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深知人的价值、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
第二,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长期以来,个别国家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人权状况妄加评议,他们只知一味批评指责,却看不到中国在保障人权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试图把自己国家的人权标准强加给中国等其他国家。对此,习近平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意思很清楚,人权问题上不能忽视了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