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作品是手艺人最好的代言 鹰鼎铜炉缘何受青睐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5-26 10:04:02

出身铜器世家的徐红军,自小就对铜炉情有独钟,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铜器铸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发。作为一名铜炉工匠,他不善言辞,因为他认为:作品是手艺人最好的代言。

5月16日,在刚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徐红军创作的鎏金錾刻钵式熏炉,铜体细腻,錾刻精美,通体鎏金,尊贵又大气,在众多工艺美术精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肩负责任,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扔掉

徐红军的工作室在相城区渭塘镇,看起来并不起眼。展示室内,两排展示架上摆满了各式铜香炉,一件件做工精湛、线条流畅。捧在手里把玩,观其细、活、圆、润之特点,让人爱不释手。

徐红军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先辈徐守素那代留下的实物已寥寥无几。直到上三代,徐红军祖父徐金寿重拾铜器,经常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器具如铜脚炉、铜汤婆子及祭祀用具等,弥补日常开支。遇到有人指名定制,才按要求精心制作仿古器玩。

据回忆,徐红军祖父常常钻研仿制古铜器,而后将铜炉技艺传到其父亲徐祝明手中。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仿古铜器并不被看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接触铜炉,便对它产生极大兴趣,欲罢不能。徐红军表示,这么多年来,之所以一直坚持铜炉制作,除了兴趣所然,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承责任,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到我这辈就被扔掉。

传承创新,他掌握了“失蜡法”精湛技艺

“刚开始做铜炉时,常常只成形半个。”徐红军说,那时候做铜炉的人很少,网络也不发达,为了攻克难题,他只能靠翻阅书籍寻求答案,如果买不起书,就去书店抄书”。“

精心钻研,反复试验,徐红军终于摸着了点“门道”,逐渐掌握了制作铜炉的技巧。最让徐红军骄傲的是,他掌握了“失蜡

法”的技艺。“古人早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失蜡法’的制作工艺,

做出的成品远比翻砂的来得精致,一些高难度的铜具,不用‘失蜡法’是做不出来的。”徐红军介绍,“失蜡法”比通常的翻砂工艺要复杂得多,而且这种“失蜡法”已濒于失传。

面临难题,徐红军足足几个月废寝忘食,把“失蜡法”制作铜炉的10多道工序,即依次为雕模、翻模、灌蜡、修蜡、挂料、失蜡、焙烧、浇铜、喷砂、切浇口、打磨、做色(其中前三道工序需要反复进行三次)等全部掌握了。又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把“失蜡法”熟之在心,运之在手,制作出的精美铜器和铜炉,深受当代人的喜爱。

令人自豪,弘君堂引国家博物馆关注

2014年,国家博物馆前来考察,考察人员一致认为弘君堂徐氏铜艺,做工精湛,线条流畅,外象耀眼,内涵丰富,最后确定弘君堂作为国家礼品的设计和制作单位。之后,国家博物馆挑选和设计了十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礼品样稿邀请徐红军批量生产,其中“鹰鼎”包装晋京。

现在,徐红军已是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铜器传承人,声名远扬。徐红军说,目前铜炉市场上,大都以黄铜质地的铜炉为主,因黄铜熔点只有八百多摄氏度,紫铜则需要一千二百多摄氏度,用黄铜铸造铜炉难度要比用紫铜低,且本身黄铜比紫铜价格低。为了提高价格,不少商家以黄铜炉冒充紫铜炉,用黄铜制成铜炉的坯,将紫铜电镀在铜炉表面,做成紫铜的皮壳。

“一件好的作品,往往在设计上要有寓意,在工艺上也不能单一。”徐红军说,比如获奖作品鎏金錾刻钵式熏炉,在古铜色的炉体上,外加了“錾刻鎏金”工艺。而“錾刻”的除传统的龙凤、梅兰图案外,还添加了“琴棋书画”的内容。钵式炉的錾刻鎏金,不仅使炉体亮丽,而且更有文气,更适合置放在现代人书斋、厅堂中,玩”与“文”结合,颇受市场欢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