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喻建十 书画里的螺丝钉精神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8 11:00:13

  喻建十喜欢在山水画里强调水,气势磅礴的瀑布湍流里,精细描摹着几只孤勇的水禽。看着那些从容不迫的弱小生命,你便能听到满纸奔腾的震耳欲聋。他喜欢在书法里强调气,浓墨果决,枯笔激昂,却也偶尔流露出一点小江南情怀。看着那些情绪丰富的线条,你便会不自觉地随之调整呼吸。

  他把满心的怡然自得付诸笔端,却用不言而喻的果决自信打动人心。如今的喻建十正像一颗螺丝钉,聚精会神地钻进传统艺术这块木板。看起来原地打转,却精进不休;听起来不动声色,却扎根牢固。

  “顺应纹理”地钻进书画“书画本来就是同源不同流,它们之间的艺术规律是共通的。书画皆如其人,作者的生命力和精神追求都会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作品当中,改不掉也隐瞒不了。”在喻建十看来,传统书画作品里的生命指征是一种客观属性。孙过庭曾说书法是“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的,即便遥隔百年,书法作品里传达出的或青年或衰老的生命阶段体征,仍然能被后人清晰准确地辨别出来。可见,这纸面上的一喜一悲都如人的容貌一样,实事求是地表现着生命分分秒秒的变化。

  写遍无数山水的喻建十更懂得如何尊重生命。他用最精准的数轴理论给自己找定位,却能时时尊重着自己那与生俱来的性格纹理。“做人不能瞻前顾后,但想要在艺术创作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却需要左思右想。”喻建十认为书画风格犹如人的性格标签,想要拥有“高贵品格”,还是要认清自身条件,因势利导地下一番工夫。“合适的、优秀的作品风格绝不可能无中生有。毫无疑问,表达自己之前首先要学会继承,但不能机械地模仿,而是要积极思考如"从哪里来""为何会在传承中有此演变"等等问题。此外,还要热心关注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看他们如何抉择。在这纵横两道数轴里,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交点,就有可能准确地找到合适的风格定位。”所谓“不自见故明”,只有放下心中的固执己见,才能客观明白地看清事物。艺术创作往往容易陶醉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以谦虚之姿敞开心扉、尊重自己本能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找准了定位,就该一鼓作气地、斩钉截铁地钻进这块传统艺术的木板,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伤及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什么都学不如彻底精通某一样。五体皆擅实在太难,但你若能把某一种书体写到别人无法抵达的高度,那就是毋庸置疑的成功。”英雄生于时代,既然社会分工已经精细到如此地步,又何必非要逼自己成为一个“脱离时代的米开朗基罗”?离开了那段艺术枯荣的传奇岁月,成功的定义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如何能在繁荣锦绣的文化盛世里站稳脚跟?喻建十当机立断地选择了不贪心、不浮躁。

  说起话来,喻建十的语气总是平和自如,他似乎从不强行拉动自己的引擎追求刺激。但,作为一颗坚决果毅的“文艺钉”,喻建十却从未放弃进化自己。与其愣头愣脑地把自己砸进这块“艺术板”,不如给自己一点巧思,用更优雅的姿态让传统艺术彻彻底底地容纳自己。“在琢磨自己风格的道路上,我也会想办法使巧劲儿。比如,反其道而行之。临习经典著作的时候,原作用长峰,我就大胆尝试短峰;原作写扁了,我偏要写窄。又比如替换风格。通过仔细观察,把原作的个人特点全部舍弃掉,把自己想表达的个性强加进去,在此间学会拿捏分寸,学会有舍有得。再或者,可以尝试打个时间差、地域差。不要学眼前的人,亦步亦趋不知何时才敢独立行走。而是要转益多师,把那些天南海北、千百年间完全不同的方法大胆杂糅在一起,在不断的惊喜和失落中,真正地锻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螺丝钉钻进木板的方法看似在不停地绕着远路,而事实上,却是牢靠而高效的。喻建十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按照身上与生俱来的螺旋纹,把自己一点一点地旋进这块早已满布暗石的、名为传统书画艺术的复合木板里。

  甘做心怀天下的小螺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眼中这诗与禅的关系,喻建十深以为意。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而它们之间思想的不可预测性却颇为相通。“此虽为论诗,移而论画亦无不可。”喻建十读遍中外经典,看到心里的尽是清净、寂静、永恒的氛围。“此间之寂静者,非悄然无声了无生机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静寂是也。”喻建十这些禅意十足的见解,离不开他那为期十年的海外游学经历。

  1985年,喻建十从天津美院国画系毕业,留校任教。而任教期间的这次公派出国机会,充满着巧合和意外。“当时学校只是在系里挂了个牌子,招募想要学习外语(日语、德语、俄语)的学生,并附上了截止日期。”上学的时候,喻建十就是天津美院里的英语尖子生,而此时有了学习其他语言的机会,他也显得十分积极。“我只是简单地认为,搞中国书画似乎英语用处不大,若是能学习日语,将来有了交流机会也有用武之地,于是就报了名。”结果,没过多久,学校又下了第二个通知,说明这外语学习是出国培训班。因为事先没有说明可以出国,所以报名的学员甚少。集中培训了一年半之后,只有喻建十一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出国资格。“当时出国培训可是件大事,即便我是学国画、中国书法的,学校还是非常珍惜这唯一一名考试通过的学员,鼎力支持我出国。”1993年,喻建十便这样顺风顺水地踏出了国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人人奋勇争先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刚刚拉开序幕。而喻建十却脱离了这

  新金融记者 王若蛟

  作者:王若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