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新晋江人”汪真谦是其中一员(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0 06:07:36

“新晋江人”汪真谦是其中一员


  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然后从法国换回《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件,你信吗?

  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你知道吗,在晋江,就有一个人每天埋头桌前,戴着老花镜拿着工笔,一笔一画全神贯注地在丝绸上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其中一部分。他就是来晋江已经四年的中国书法协会理事、吉林省书画家协会一级书法师、长白山书画家协会美术师汪真谦,“全国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我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真的很幸运也很荣幸。”

  据悉,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文化项目已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福建省清源丝绸艺术研究院独家承接。本报记者_施蓉蓉 秦越 文图

  为孩子来到晋江 全身心投入复制工作

  汪真谦是一位擅长真、行、草、隶、篆等五种字体的实力派书法家,还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返童体”字体,央视书法频道也曾介绍过他的作品。汪真谦读小学时学校设有书法课,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书法。书法课一直伴随着他到初中,往后他便开始自学。据介绍,汪真谦的书法、绘画、篆刻都是自学成材。

  汪真谦住在晋江梅岭已经快5年了。来晋江的原因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孩子在这里。“我女婿在晋江工作,我女儿喜欢我们来一起生活,就来了。”近5年的时间里,汪真谦和妻子董丽云夏天就回吉林老家,冬天就留在晋江。

  记者来到汪真谦家里时,他才刚停下手头的工作。一张不大的桌子一盏台灯,桌上放着的是“复制中”的丝绸画。

  据了解,《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复制是以丝绸、绢帛等材料为载体,以圆明园为题材,在传承中国丝绸画艺术的基础上,选用新材料及新工艺综合运用手法进行制作。“复制丝绸画主要难在要一模一样,这些画非常细致,连房子的窗台都看得很清晰,所以下笔要准,线条要一气呵成。”汪真谦说,他只要开始复制丝绸画,就要全神贯注,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

  “前段时间他更忙,用十多天刻了丝绸画上的26枚印章,然后送去给专家鉴定。”董丽云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的石头不够,又来不及去重新购买刻印章的石头,汪真谦就把自己刻好的印章磨掉了,然后拿来刻。那几天,汪真谦除了吃饭睡觉,基本就是在刻印章。

  “刻印章、画画、写书法都是当下的一种心境,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汪真谦摆摆手说,着急用也想不了那么多了,就把自己觉得刻得不是很好的印章挑出来磨掉。

  印章通过专家鉴定

  成为复制项目一员

  271年前,年轻的清干隆皇帝敕令唐岱等宫廷画家为圆明园数十个最美的场景作画,制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155年前,《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掳走献给了法国皇帝,从此永诀故土。此画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现在国内能看到的珍藏画卷是2004年发行的绢印彩色画卷,即机器彩印在绢帛上而非人工创作的画卷。

  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文化项目启动后,于今年1月19日授权福建省清源丝绸艺术研究院独家承接复制工作。“然后陈荣浩就找到我,协助他一起完成这个项目。”汪真谦说。陈荣浩是福建省清源丝绸艺术研究院院长,是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主创人员。

  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除了复制画本身,还要雕刻画上的印章以及复制每幅图上的题诗。要参与复制工作,首先要通过专家的鉴定。在上个月底,汪真谦的印章和画通过了北京7位专家的鉴定,正式成为复制工作的一员。据了解,在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项目,汪真谦主要负责刻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99枚印章,以及复制十幅丝绸画,每幅要复制两份,一份将交给法国换回原件,另一份则由国家收藏。这项工作计划将于明年年底完成。

  “这项工作如果完成了,换回来原件,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董丽云从年轻时就很支持丈夫的爱好。“跳舞等娱乐,他都不会,就喜欢待在家里写字画画,家里的字画放了一柜子还不够放呢。”在那个年代,夫妻俩的工资也不高,写字画画篆刻都要花钱,尽管如此,董丽云仍然无条件地支持他。

  “有时候我们拌嘴,两个人情绪都不好,我就去写写字、画画,慢慢的心就静下来了,两个人也就和好了。”长年的书画创作,也让汪真谦的心境更为平和。

  被“拒绝”出来的篆刻

  汪真谦说,其实一开始他并不会篆刻,而最开始接触篆刻其实是被“拒绝”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85年左右,汪真谦经常参加单位的书画展。“那时候我的字画还不错,但总觉得这书画作品没有盖上自己名字的章,就不像那么回事。”当时,汪真谦所在单位的“一把手”章刻得最好。“我们都叫他赵老大,我就寻思着找他给我刻章。”汪真谦说,没想到去求了赵老大好几次,赵老大就是不给刻。“最后我也火了,就一拍桌子说你不给我刻我就自己刻。”回想起这件事情,汪真谦说那时候年轻气盛,气得不行,就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市中心,花了一天的时间在那买书买石头买刻刀,开始回去自学了。

  两三年后,汪真谦回到辽宁工作。在参加一次书画巡回展时,碰到了当时将他拒之门外的赵老大。“小汪,你这章还挺有味道的,字也不错,谁给你刻的啊?”“我自个儿刻的。”“还真不错,给我刻两枚呗。”汪真谦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模仿赵老大和自己的对话,说到激动处还会提高音量,让人好像跟着他回到了当时的现场。

  “那时候我就不给他刻。”汪真谦说,又隔了三四年,赵老大有一次来北京开会,捧了个大笔筒,里面还有两三支毛笔,一本篆刻字典就到他家里来了,那一次,赵老大换走了汪真谦的一副字和两枚章。“就是这本篆刻字典。”汪真谦起身,从一旁他平时写书法的桌上拿出一本很厚的书,书的内页已经泛黄,不少地方还用透明胶粘起来了。“这本篆刻字典我一直用到现在,帮了我老大忙了,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再重我都带着。”汪真谦感叹道。

  “如果当时不是赵老大一次次拒绝,也许我还真不会接触篆刻,也许在篆刻上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也就不会到现在能够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刻章了,所以说起来还得感谢他。”汪真谦说。

  对于参加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工作,汪真谦一直心怀感激:“全国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艺术家能胜任这份工作,我现在有机会能参与,真的是很幸运,也更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作者:施蓉蓉 秦越 文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