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杭春晖:朝着自由不停奔跑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4 04:03:33

  杭春晖:

  朝着自由不停奔跑“水墨是我的出发点,但它绝不是终点。”如果把绘画研修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杭春晖已经在路上跑了十余年,当众人习惯性地给他贴上“当代水墨画家”的标签时,他却再一次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世界的多义性令他着迷,创作愈发呈现立体性丰富,剔除符号化构成的背后,是杭春晖对人生在世本身的关怀,亦是潜藏在其艺术脉络中不断生长的基因。这基因使他奔跑得持续而坚定,越来越自由。

  “文”与“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内容与形式需协调统一,才能避免沦入粗野或浮华的陷阱,呈现事物之美。杭春晖从中找到了创作的兴奋点,近两年的作品都在试图寻找将“文”与“质”互换的图像关联,于是有了刚刚在北京新绎空间落幕的一场个展。

  展览命名为“绘事物语”,杭春晖说自己想用水墨对传统的阐述方式,来“谈谈绘画这种视觉形式同物质化语言的关系”,言语间流露出对观看逻辑的兴味盎然。他在现场墙壁上用一件13年前的录像作品《我爱你》留下线索:艺术家把自己对着镜子说“我爱你”的情景拍摄下来做成视频,再对视频进行不断翻拍。几十秒的vedio里,声音和画面逐渐变为电子流,“我爱你”也随着喁喁念诵消失。那时候的杭春晖,蓄着半长的头发,爱听摇滚,作品懵懂却饱含生命力,朴素地诠释着意义的唯一性是如何被误读消解。而当这样的精神内核扩展到图像和文本,转化为并置一旁的纸本近作《关于真相的N次方》,最初手绘的物态经一再扫描与复制,直至情状不清,颜色也发生了鲜明改变。另一组《假亦真》系列,同样围绕着工业现成品对绘画的影响展开,往复刺探真假间的张力。杭春晖静静地对绘画本身发问,看似无关的两种媒介中,先前晦暗的个人成长轨迹被悉数点亮。

  相较于传统绘画的平面展示方式,作品同空间的互动为他格外关注,由此衍生出水墨与三维世界的思辨。在2014年的《绘画雕塑——勇气》中,他画了同一人物形象的正背面,通过透明夹板固定吊悬,就像从不同角度面面观,提供了新的观看可能。而除却侧重视觉形式的探究,杭春晖对观看内容也做出长足反思。以《蝴蝶识别手册》系列为例,他将蝴蝶标本嵌入纸面,与文人画经典的太湖石融于一体,“从形式角度理解,你看到的是传统的手卷,是一个审美对象。但我用实物置换了一部分,并在原本文学性的题跋区域抄写关于蝴蝶的科普内容,所以如果从物的角度出发,它甚至可以被视为标本盒,让观看的既定标准产生模糊,令我觉得很有意思。”

  撇开展览布局,杭春晖坦言,创作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试图改变人们日常的观看经验。无论是对数码复制品、现成品与绘画的综合使用,还是对绘画边界的探讨,他都在打破着单向的思维模式,背后是对日常惯性的高度警觉。“日常具有双面性,有其严肃面孔,也会倒向消费、娱乐和庸俗化,因此是需要反思的。”敏锐的艺术触角,时刻提醒着他不要落入日常的窠臼,使其渐渐不再受制于单纯的水墨语言,眼前的路变得宽广起来。

  返回内在本真“小熊”系列是杭春晖创作中第一个标志性节点。2006年前后,他的水墨开始以毛茸茸的玩具熊为主角,或骑着木马,或贴在墙角,近看却能发现可爱外表下利爪锋芒,眼神甚至带点暴力。“小熊”诉说着忧郁与伤害,可以看得到“卡通一代”的影响,让年轻的杭春晖崭露头角。不过他清楚,以图像为手段其实是将传统工笔当代化相对容易的方式,而非内心追求。于是两年以后,他便决然放弃了图像,开始摸索自己的绘画语言。

  最直观的变化,是赤膊男人形象的闯入,在背景迷蒙的淡色调里,隐隐发出肃穆

  新金融记者 谷珵

  作者:谷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