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科幻塑造了我的生活与人生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4 02:10:38

  “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理论物理学家李淼首次联手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书中篇目,均为刘慈欣的经典作品,代表了其创作的极高水平。作者重新对这些作品进行调整和修订,使之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并兼顾了文学性与科学性,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拓展视野和知识面,都有所裨益。

  刘慈欣

  首位获得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文学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连续九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入围“2014 中国好书”。2015 年,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成为亚洲首位“雨果奖”获得者。因为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巨大贡献,于同年获得银河奖“科幻功勋奖”。

  第一次尝试创作“少儿科幻”

  “在上初中之前,除了从父亲的床下翻出的一箱子书,我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那箱书中有几本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正是这些尘封在床下的书籍,给我的童年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也是这些书籍让我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科幻,后来走上科幻创作的道路。作为一个科幻迷,科幻塑造了我的生活和人生。”

  新金融:“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是将你原有的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做了一些修订和调整。有没有打算真正写一部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幻作品?

  刘慈欣:我之前都是写成人科幻,没写过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幻作品。接受出版社建议时,感到肩头有一些压力,因为给孩子读的科幻,要了解孩子的阅读心理和倾向,而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创作经验。检点以前的作品,我发现有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于是挑选出来,重新做了一些修订和调整,作为第一次“少儿科幻”的尝试。主要的目的是作为科学的“引子”,做一些科普工作。

  包括少儿科幻小说在内的少儿文学有其独有的特点,我并不擅长写作这样的小说,加上精力有限,所以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新金融:应该说科幻作品的读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在你看来,读科幻作品对青少年以及儿童有什么帮助?能不能推荐几本适合少年儿童读的科幻启蒙类读物?

  刘慈欣:科幻小说能活跃青少年读者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能够推荐的科幻启蒙读物有: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系列等。

  新金融:你理解的科幻小说,它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用基于科学的想象展示科学的魅力,表现宇宙的神奇以及人类的开拓精神。

  新金融:你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什么?如何不断突破既有的想象框架?

  刘慈欣: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但不断突破既有的想象框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我也是一样,我并不是一直能够做到这点。

  新金融:什么作品或者人物对你的科幻文学创作之路影响最深刻?

  刘慈欣: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和俄罗斯的文学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最深。

  新金融:你笔下的科幻小说有一定的现实色彩。比如《中国太阳》中,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工,再比如《乡村教师》。成长环境和经历对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刘慈欣:我的科幻小说中的现实色彩主要是想让想象力有一个基于现实的平台。个人的经历无疑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影响,但对于超现实的科幻小说而言,这种影响并非在作品中直接表现出来,是通过一种间接和曲折的方式表现。

  科幻,是对有限人生的无限拓展“时光回到1970年4月,有一个小孩,他站在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和一群大人小孩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天幕上,一颗亮晶晶的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看到那颗飞翔的卫星,小孩心里充满不可名状的感觉,他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会撞到其他星星上。直到几年之后,他才从一本科普书中知道这颗卫星和其他星星的距离,知道无论怎样也不会发生"太空撞车事件"。这个"杞人忧天"的小孩,就是我。”

  新金融:在你看来,科幻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刘慈欣:科幻能够让我们用想象力探索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到达的新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对有限人生的拓展。

  新金融:你认为科幻文学作品与科技发展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刘慈欣:科幻小说从科技发展中提取故事资源,对科幻小说而言,科学和技术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科幻小说的想象超前于技术的发展,却往往落后于科学的发展。

  新金融:《三体》获得了“雨果奖”,你表示对自己得奖有一种不真实感,觉得似乎一切来得太快了。得奖前后心境或者创作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刘慈欣:得奖后确实有一种不真实感,因为“雨果奖”在我这样的科幻迷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比“贝尔奖”的地位都高,我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得到它,而且是其中最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奖。但我并没有感觉这一切来得太快,毕竟从我写第一篇科幻小说到现在已三十多年了,发表第一篇作品到现在也有十五六年了。得奖前后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雨果奖”在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新闻热点很快会被随后的热点淹没,比如中国科学家获“贝尔奖”等。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上。

  新金融:《星陨》作者周敬之认为《三体》的获奖和影视化,将带动中国科幻的创作和影视化热潮,中国即将迎来科幻阅读热潮。对此,你怎么看?

  刘慈欣:《三体》的获奖确实把媒体的注意力引向一贯连缀化的科幻领域,同时国内的影视业也把注意力投向科幻题材(这并非是由于《三体》,而是美国科幻大片在国内取得的成功所致),但国内的科幻文学仍处于低迷状态,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影视界对科幻片的拍摄在各方面也缺乏经验,所以国内科幻文学和影视的繁荣还需时间。

  新金融:相比欧美,你说中国的科幻市场还没有启动,要如何促进它的发展?

  刘慈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没有能力回答。作为一个作家,我只能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但要发展国内的科幻市场,仅有作家的努力是不够的。

  新金融记者 李香玉 实习生 刘晔楠

  作者:李香玉 刘晔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