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日清撤资 今麦郎“失血”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7 05:00:30

  近日,日清撤资今麦郎一度成为焦点,这个著名的中日食品合作企业曾以互补的合作方式独创中国方便面一大品类——今麦郎弹面。然而,10余年合作最终还是“分手”收场。如今,日清早已自立门户进军高端面市场。而今麦郎,失去了“国际友人”的帮助,考验的则是自我造血的功能。

  日清“抽血”

  离日清食品控股(以下简称“日清”)宣布退出中国方便面合资企业已经有10余天时间,今麦郎官方网页显示的依然是“今麦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8月的公司,股东有三家,分别是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河北今麦郎纸品有限公司以及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三者股权比例分别为64.29%、21.43%、14.29%。

  大约10天前,日清方宣布,退出其在中国的方便面合资业务,其在合资企业的持股将出售给合作伙伴,出售额约为86亿日元,相当于4.5亿元人民币。日清出售的股权,将由今麦郎回购。

  日清提到的合资企业即为日清与今麦郎食品一起在中国投资成立的企业。2004年,日清宣布入股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当时注资1.05亿元,占股14.93%。此外,日清在当年还向今麦郎纸品有限公司注资584.5万元,占股依然为14.93%。

  几乎从日清入股今麦郎伊始,张琳(化名)就开始为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业务提供相关服务。他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双方的合作方式主要是,日清向今麦郎提供方便面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今麦郎则负责生产和销售。

  7年后,双方合资成立了今麦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

  张琳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日清对今麦郎的帮助非常大,它帮助今麦郎研发既有国际口味又接地气的产品,今麦郎突破地域性,成为全国性品牌。

  然而,今天的日清却宣布,出售其在与今麦郎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据了解,日清将出售股份正是包括上面提到的今麦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河北今麦郎纸品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股份。而出售完这部分股份,就意味着日清全部退出今麦郎。

  “对于今麦郎来说,日清对他们的影响其实早已经深入骨髓。”一国内知名方便面企业负责人表示。他认为,对于日清撤出今麦郎一事,本来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割肉卖钱”,一种是“抽血卖钱”。割肉卖钱是指今麦郎用分工厂、办公大楼等土地、实物资产来抵消日清的股份。而抽血卖钱,是指日清直接抽走合资公司的资金。

  日清选择了后者。

  早有嫌隙

  事实上,日清想从今麦郎撤股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在方便面圈内传开。

  上述方便面企业负责人曾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有日清方面人员在一次业内交流会上坦言,近几年,跟今麦郎的合资公司账面资金处于亏损状态,加上合作之初,日清对今麦郎寄予厚望,希望今麦郎在双方共同运作下,成为中国方便面市场数一数二的品牌,但是,经过几年的市场竞争,今麦郎在市场中一直维持在中低端市场,很难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双方合作后期差距也越来越大,今麦郎始终难以走上高端路线,但是日清追求食品品质,坚持走高端路线。

  张琳表示,他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双方合作失败的一次。近几年,价位处于中高端的小碗面逐渐在市场崭露头角,日清希望跟今麦郎合作推中高端的小碗面。但是市场验证,没有成功。

  合作失败后的日清干脆自己独立运作小碗面,重点打造一个小碗面品牌“合味道”。目前,已经在上海、广东成立生产基地,另外,在福建也成立了新工厂,计划明年投产。最新消息显示,该品牌又在浙江平湖市增加一个生产基地。

  日清方面表示,“合味道”销售额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对于日清撤资,新金融观察记者曾联系今麦郎方面,没有得到回复。

  张琳认为:“日清撤资对今麦郎绝对是损失,而且在外界看来撤资事件的核心应该是日清,但实际上核心在今麦郎。”

  他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近几年都对今麦郎方便面业务、奶茶业务做过核算。

  “今麦郎的广告媒体投放量相对较少,根据我们的核算,起码方便面业务没有亏损,反而利润不低。”

  但日清撤资已成定局,他曾表示为今麦郎感到可惜。

  “损失至少有三点。第一,中日韩关系日渐友好,相互之间合资企业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今麦郎却在这个背景下失去了日清,等于自己关闭了一扇本来对自己敞开的国际大门。第二,日清撤资,毫无疑问对今麦郎的估值将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日清撤资,原来的团队面临打乱或者解散,团队凝聚力下降,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方便面行业里,也是致命的打击。”张琳说。

  正如他所说,新金融观察记者查阅今麦郎食品销售分公司的工商资料,确实有相关销售公司退出、吊销营业执照。

  如今,宣布撤资之后的日清在高端方便面市场已经展现出自己的单打独斗的决心和实力,但是今麦郎还没有任何新的表现。

  在张琳看来,除非有新的资本注入,否则今麦郎可能很难独自挺起来。

  新金融记者 孙瑞丽

  作者:孙瑞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