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关于御辇村“牛屎桥” 你知道有多少?(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6 06:12:20

本报记者_曾舟萍 陈巧玲 文图

本报记者_曾舟萍 陈巧玲 文图


  “桥,水梁也。”“梁,水桥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说桥梁,可见,桥梁是一种修建在水面之上,以供通行的建筑物。

  可一座桥真的只是一座建筑或是一种交通工具?在晋江池店镇御辇村,与顺济桥、安平桥、洛阳桥等并称为泉州十大古石桥的御赐桥,却没那么简单。

  传说桥名来自南宋幼主

  在御辇村,如果问起御赐桥,很多人的反应是先愣三秒,然后说,那不就是“牛屎桥”吗?因为在闽南方言中,“御赐”与“牛屎”谐音,这个谐音,却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平日里喜欢收集御辇村故事的老黄告诉记者,传说,御赐桥和南宋幼主是有些关系的。

  传说,宋末元兵杀至京城,宋幼帝逃至南方,到泉州城时,城门为招抚使蒲寿庚所闭,不得入内,只得沿官道从华洲往南继续前行。来到御辇村时,被溪水阻挡,又无渡船,随行官员只好临时去找船。御辇村有一个叫做曾宣的,作为南宋的臣子,去迎接幼主,宋幼帝在辇中待得闷了,便下辇散步。他看到大家因为溪上无桥过不了溪,便说这里应该要建座桥,方便通行。宋幼帝离开后,当地人集多方力量建起了一座木桥,因为是宋幼帝御口说要建桥,便取名御赐桥。后来,到了明朝,人们又把桥建成了石桥。

  桥已不再是传说中的样子

  村民曾培城带我们去寻找传说中的御赐桥。

  “你知道吗?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可是官路。”走在小街巷上,曾培城有些得意地介绍道。在古时,这条路是从华洲经御辇村通往安海的必经之路,也是泉州通至漳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全以又厚又长的石板铺就。可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这些石板被村民挖去砌猪栏、建房子。现在的小巷路,是后来重修而成的。

  走过一条四五百米的狭长小巷,记者终于来到御赐桥。和气派的名字不同的是,眼前的御赐桥并不起眼。整座桥长约二十来米,桥面是水泥的,栏杆用简易的铁杆围着。桥边有一棵茂盛的榕树,周边被民居围满,并没有古桥的宽阔与清朗。若不是方石条和石块砌成的船形模样桥墩,桥头坐镇的一尊石将军,以及边上那块刻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还真没古桥感觉。

  “原来的桥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1986年,旅菲华侨林天启捐资重修,不过重修的只有桥面,桥墩这些都是原来的。”曾培城解释道,如今御赐桥依然是村里最重要的所在,溪两岸的往来全部靠它连接。

  如今二十米的石桥,原有千米长

  或许是看出了记者的失望,熟悉御赐桥历史的老黄决定给我们普及一下它的光辉历史。

  明隆庆《泉州府志》载:“元至正间,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明洪武间,桥南沿江一带陷于江,二十九年,参议李庸、知府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黄胜生募资徙入田中,行人赖之。”也就是说,御赐桥并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因为记载中所说的“凡六百二十间”(全长四百余丈),如此换算一下,该有1332米左右的长度。难怪,在过去御赐桥被称桥头,而顺济桥被称为桥尾。

  对于与顺济桥、安平桥、洛阳桥等合称为泉州十大古石桥的御赐桥,从1332米缩减为现在的22米,老黄认为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分不开。“原来溪水宽,水利设施没有现在好,水患容易出现,所以桥当然比较长,时间长了泥沙淤积起来了,桥的边上自然会有人家,桥也就越来越短了。”

  时间给御赐桥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长度的缩减,据说,御赐桥边原有两尊石将军,两株大榕树,还有一座石塔。如今再看,不仅石塔没了,石将军也只剩一尊,连榕树也只剩一棵。

  时光变幻,即使这座古桥已失去当年的模样,可御辇村里的老人们,依然记得年轻时那句“到桥头坐坐”的邀约,在晨光日落里,经常到桥上走走,看看。

  作者:曾舟萍 陈巧玲 文图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