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是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30 05:08:06
谢觉哉夫妇与孩子们(1959年)
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曾经,家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分量十足,曾国藩、梁启超、傅雷、巴金、丰子恺等名人所的写家书带给世人诸多教诲,感人至深。2015年,有一本家书非常引人关注,那就是《谢觉哉家书》。
《谢绝哉家书》呈现的谢觉哉鲜为人知的百余封家书,是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近两年潜心整理父亲家书的选编,时间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除了缅怀父亲,谢飞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醒现代人不要忘记前辈们曾走过的道路,让历史留存。
谢觉哉小传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
谢觉哉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我与父亲是“忘年父子”
父亲与我的年龄差是五十八岁,可谓“忘年父子”。我在他身边的时光是少得可怜。1971年,当我兴冲冲地从白洋淀干校返回北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碰到了父亲的去世与葬礼。
“谢觉哉是我的父亲。但是我真的了解我的父亲吗……只是当我自己进入老年,专业和家务闲下来后,才开始去读母亲早在1982年就组织人编写、出版好的《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等著作,才开始对他的思想、工作、才华以及生活、情感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这是谢飞写在《谢觉哉家书》序言里的话。谢飞慨叹,对父亲的“尽孝”整整晚了四十多年,直到自己进入了古稀之年,才开始真正去了解父亲。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永远弥补不了的遗憾。当我们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当我们忙于结婚生子、忙于开创自己的事业时,是否想起该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关爱自己的父母?这也许正是《谢觉哉家书》给当今年轻人带来的反思。
1956年,谢觉哉在《爱父母》一文中写道:“养父母,不只是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们感到愉快。”这句话深深刻在谢飞的心里,也是他编辑这本《谢觉哉家书》的初衷。“去年开始,我轮替哥哥谢飘搬到母亲家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老人,去阅读父亲的著述……对于早已离去的父亲,我们努力去读懂他的人生、思想,了解父辈们的足迹和悲欢,是后辈的责任与敬意。”
而今,在这个书信交流已经或即将永远消失的时代,我们应该庆幸还能看到不少前辈们的书信,《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巴金家书》《丰子恺家书》……我们还能从中去了解前辈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以至社会和历史。“我特别希望70后、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去读一读这些书信。”谢飞说。
子女在家书里长大成人
父亲在书信中对子女谆谆教诲,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用”不是做官,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谢觉哉与儿女们聚少离多,因此,写给孩子们的信便成了《谢觉哉家书》里的主要内容。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直青壮年的湖南的儿女们,纷纷希望在北京“做大官”的父亲给予他们照顾。在写给两位大儿子的一封信中,谢觉哉赋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正是因为谢觉哉如此的谆谆教诲,其子女皆淡泊名利,无一人刻意求官。
虽然与孩子们年龄相差很大,他却非常关切他们的所思所学和生活习惯。1960年,谢飞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次年,谢飞写信给父亲:“学习导演,对我来说是复杂、困难的,它须要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知识,而这些,我经验了解思考都很少。”面对儿子的迷茫,谢觉哉回信道:“经验知识是无穷尽的,只要用心,随时随地都可学到东西;只要虚心,别人的书本上的经验知识,都可变为自己的经验知识。”虽然父子二人的交集很少,但由于父亲在关键时刻的点拨,谢飞坦言,在人生经历中自己许多思维方式与父亲是相近的。
在时代变迁中,谢觉哉经历了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等,他对子女的教育开导,处处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原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对子女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指向性作用。几年前,在总结自己的导演生涯时,谢飞曾感叹道:“命运安排你生在这个时代,你无法挣脱。但是你有主动性去改变一些状态,利用这个时代好的一面,而减少它坏的一面的影响,每个时代每代人都应该有所作为,所以狄更斯说好的时代、坏的时代,这个时代、那个时代,任何时代都一样。不要总埋怨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商业第一的时代、烂片的时代,命运安排你在这个时代,你就有可选择的机会,可选择的作为。”
新金融记者 李香玉
作者:李香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