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瑞表 关你何事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30 04:05:15
12月10日,王晨(化名)将开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去美国过圣诞节。虽然有自己的游艇,有私人飞机,经常穿梭于香港、内地及美国之间,但无论去哪里,王晨回到家都会把他收藏的所有瑞士腕表拿出来仔细把玩一番,用他的话讲,“我就是一个瑞表痴。”
你戴上它的时候,你就觉得是身份的象征,这个身份认同感在那个年代还是挺重要的。
从买瑞表用来“戴给别人看”,到自己开始喜欢研究,再到每一次收藏,王晨用20多年的时间讲述着自己和瑞表的不解之缘。
撑场
1992年,王晨33岁,在生意上已经有一定积淀的他因为工作需要第一次出差去香港。“见一个对我们小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的客户。”王晨回忆道。
因为自己不会说粤语,就已经减分了。让王晨更担心的是自己的穿着打扮,“毕竟当时内地和香港相比还是有些土的。”为了不让客户看不起自己,王晨给自己准备了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还有人生中的第一只腕表——产自瑞士。那是他花重金托人买到的,因为他所在的城市买不到。
他不愿意透露那只腕表的品牌和价格,只表示:“换算成现在人民币的购买力应该能买一块儿比入门级价格略高一些的腕表。”
之所以舍得重金砸在这块儿表上,是因为他听说香港的生意人都会戴上一块儿知名的瑞士腕表以彰显自己的品位和身份,所以他也必须有。
庆幸的是,钱没有白花,生意谈成了。此后的10年间,王晨的家业越来越大,生意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生意场上朋友圈的日益广泛。
“那10年我一共买了8块儿瑞士腕表,从欧米茄到江诗丹顿,价格也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但够不到特别奢侈的等级,出席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表。”他说。
但所有这些表都是瑞士的著名品牌,一来因为第一块儿表是瑞士品牌,二则因为当时国内的手表品牌并不多,上海牌和天津的海鸥牌。更重要的是,“你戴上它的时候,你就觉得是身份的象征,这个身份认同感在那个年代还是挺重要的。”
王晨回忆,那个时候没有炫富的概念,戴瑞表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在谈生意的时候用来“撑场面”。
把玩
8只表足以让王晨应付各种场合,他把所有的表都放在一个带玻璃的柜子里,“就摆在那里,静静地听它们发出的强劲的机械律动的声音。”加上自己年轻时候学过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王晨决定向这些表“下手”。
他通过一位修表师傅结识了一帮玩儿表的人。所谓玩儿表,就是将表拆开来,看看里面的机芯、构造,“研究一番之后再把它们组装起来。”
最开始,王晨对流程并不熟悉,更多的是看其他人拆。后来,拆得多了,不但摸出了门道,还引发了他强烈的兴趣。现在,对于大部分瑞士机械表,打眼一看,王晨就大概能判断出机芯的情况。
由于自己拥有表的数量并不足够其玩儿,所以王晨经常会组织圈儿内的朋友互相换表玩儿,“这样就能见识更多不同的表。”
众所周知,瑞士腕表以其机械表著称,王晨更是认为,“只有瑞表振动发出机械的律动声让我特别着迷。”
不仅如此,王晨还吸引了儿子加入到玩儿表的行列。“晚上吃完饭,我们爷俩在灯光下把表拆开,各种零件摊在桌子上,全程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你能想象那种画面吗?”王晨有些得意地向新金融观察记者描述。
把一块儿瑞表拆开再原样组装好,王晨对每一次这样的把玩过程都十分享受。
收藏
以王晨现在的身家,已经不需要用戴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了。“除了重要的场合,要西装和手表搭配的,平时我不戴表。”但他仍旧会花大价钱购买一些名表的限量款用做收藏。“当然数量不会很多,毕竟价钱贵。”
“这些表有些是从瑞士直接买的,因为有的限量版并不在中国内地发售。”他把表买回家后,会仔细地摆放在柜子里,“基本上都没有戴过,就想收藏,限量的毕竟少。”
当然,即使是限量版,也不都能入他的法眼,“还要看是纯手工还是半手工制成的,这些都满足了还要看钱够不够。”
到现在,王晨专门收藏的瑞表也不过4块儿,“都是机缘巧合。”
至于收藏价值,王晨坦承:“我从来没指望用它们来升值赚钱,就是爱好,花多少钱我也不会卖,除非我穷到必须卖了。”他打趣道。
当提到当下火热的智能手表时,王晨甚至有些嗤之以鼻。“我这个年纪的人戴上那个表合适吗?即使合适我也看不清啊。”他从未将智能手表和经典的瑞表划在同一行列,“将来我可能把自己收藏的瑞表传给我儿子,如果我买一只智能手表,有传下去的价值吗?看看手机就知道了,现在已经到几S了?”
他对于智能手表是否会抢占瑞表的市场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瑞表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技艺不是随便就能被比下去的,在我这里,表永远都只能是瑞表。”
新金融记者 刘畅
作者:刘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