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走访闽南1000多个村庄(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2 04:14:07
本报记者_沈茜 秦越 文图
本报讯
在闽南,弥望皆是的红砖建筑,体现了古民居独特美感与文化性格,展现寄托着闽南人热情向上、喜庆传统的精神内核,从事建筑行业近半个世纪、陈埭江头村的丁马执花了三年时间,写出一本《闽南红砖文化》书籍,目前已被晋江市方志办纳入晋江地情丛书出版。
“这是一本填补闽南红砖文化空白的专着”
捧起这沉甸甸的书,眼前古老却俏丽明亮的红砖图片令人赏心悦目。《闽南红砖文化》共208页,文图并茂,书中文字叙述、建筑名词和营造工艺词汇一概用闽南语进行表达,使得书一翻开,便有一股闽南“古早味”扑面而来的感觉。
翻看书中内容,文字细腻朴实,图片清晰精美,凡是能够标注解释的图案说明或者文字,书中都有标明。丁马执介绍,这本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闽南红砖之美,以及红砖的烧制过程、每种规格的名称及用途、雕刻工艺的演变、图案沿用名称等,并对一些混淆已久的概念、常识和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和纠正。
“这是一本填补闽南红砖文化空白的专着,为闽南建筑文化建立了一份独特的档案。”闽南文化研究者、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彭一万为该书写《序》时如此评价。
“丁先生的勇敢尝试令人佩服,他的执着和投入我们都有目共睹。”晋江市原方志办主任蔡长安说,这种专门以闽南红砖文化为题的着述确实弥补了闽南古建筑文化中的空缺,将红砖中汉字艺术价值、砖作的造型美学特点等都完整阐述和展现,加上这些极具诚意的文字和图片,足以让人进入闽南红砖建筑艺术的瑰丽且博大精深的境界中。
将渐渐消失的闽南红砖文化“捡”起来
由于自幼受父辈影响,丁马执对闽南古建筑有较深入的了解,并投身建筑行业,从一名工匠变成工程师,再到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对闽南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有着越来越深刻的研究。数十年来,他参与过数百栋闽南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和新建过程。
“当我看着一栋栋精美的红砖古厝正在一天天消失,我感到十分惋惜,凭借对古建筑的熟悉,逐渐有了出书的想法。”2012年,丁马执开始试探性地准备材料,并阅读了一些介绍闽南红砖文化的书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作者虽能妙笔生花,但由于对闽南红砖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写出来的文章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有感于此,丁马执更是坚定了写书的想法。作为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又几代人从事古民居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他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由于前期需要扎实深入的考察调研,于是他开始了长期的实地考察走访和图片采集。他从家乡陈埭镇入手,然后走遍晋江众多村庄,再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三年的时间里,他走访了1000多个自然村,采集了3000多幅较有价值的图像。
“我不是在搞文学创作,而是展现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实,要将它们如实呈现,就必须以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这几年,他开车走遍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一旦从别人口中打听到哪里的古建筑有特色,便立马开车前往。
由于人生地不熟,他常常在村子里迷路,还时不时要与凶猛的看门狗斗智斗勇。总在陌生村子里“晃悠”,他甚至还被当地村民误以为是心怀不轨的坏人。一门心思扑在创作上,丁马执白天经常不着家,妻子还常常打趣说他“不务正业”。
回来以后,他便立马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不会用电脑打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觉得没写好,就扔掉重新写。好不容易满意了,他才让女儿或者孙子帮忙打出来。渐渐的,家里的手稿快要堆成山。
几易其稿之后,日前,凝聚着丁马执心血的创作终于面世。“虽然没法进行全面的解读,但是我觉得很欣慰,至少我完成了我的心愿。”他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闽南传统文化千万不能丢,“你捡一点,我捡一点,慢慢就能把将要消失的文化重新捡起来。”
作者:沈茜 秦越 文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