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好书·教育(组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1 06:21:07
《魔法岁月》
作者:(美)塞尔玛·弗雷伯格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4月
本书内容是关于0-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描述和讨论了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魔法岁月”指的是童年早期阶段,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本书将每个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每部分先用一两章介绍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接着再探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书中关于儿童性教育、自控和道德感的发展、管教的尺度与误区等方面的见解,对当前的中国家长尤具指导意义。
《夏山学校毕业生》
作者:Hussein Lucas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1921年成立的夏山学校,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在这本书中,十五名曾在夏山就读的学生接受采访,回顾了让他们受益一生的教育经历,并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阅读本书,你会发现,从夏山学校走出的孩子,平和稳重、体贴周到,最重要的是,诚实。他们知道,无论自己赞同与否,其他人的观点是重要的。而且,他们对世界无所畏惧。在这个失落了教育理想的年代,夏山学校是一盏希望之灯。
《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
作者:红茶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6月
春天的花热闹地开/夏天的无花果树上趴着天牛
秋天你的小手捡起落叶和果子/冬天我们站在树下呵出长长的白雾
这些都是/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里/珍贵而又温柔的礼物
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里,蕴藏着使我们的心为之欢欣鼓动的自然魔法,一个年轻的妈妈,会以怎样的方式,陪伴自己刚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小小女儿呢?打开这本书,你会想起你的童年,你会渴望做一个妈妈。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作者:常生龙
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从不惑之年(2005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起,常生龙先生矢志每周读书一本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迄今十年,共阅读543本书并撰写书评(凡200余万字)。这本书,从常生龙先生2005年到2015年间所写543篇书评中,精选50篇教育教学相关书籍书评,荟为五辑。第一、二、三辑,立足现实,分别从“教学”“教育”和“学校”三个维度谈读书之用;第四辑阅读教育经典;第五辑“变革即未来”,关注教育发展。整本书,收录50本教育书籍书评,延伸阅读71本教育书,堪称一部教育图书索引。
《童话心理学》
作者:(日)河合隼雄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5月“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河合隼雄,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本书从全新视角出发,通过解读童话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事实上,河合隼雄是亚洲的第一个荣格派心理分析师,他有另一本轻巧而好看的书,叫做《给未来的记忆——河合隼雄回忆录》。河合隼雄的书易读而难解,易感而难言,是所有普通读者的好友,却是评论家的头号敌人。
《赵清遥的作文故事》
作者:朱煜
版本:海豚出版社 2015年4月
朱煜老师另辟蹊径教作文,以故事的形式,教小学生写作文。全书共二十个小故事,在讲述主人公赵清遥和他的小伙伴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教孩子如何写作文。“如果你读完这本书,静静地放下它,然后约上同学去操场打球,我要祝贺你。因为关于作文的一些小秘密已经藏进了你的脑海,你看不见它们,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们就会突然出现在你的笔下。”
《但得爱书人似我》
作者:蔡朝阳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这本书,指向的是蔡朝阳的读书生活,是他到达自己追求的人生之道的路径,是我们所可以期待的,一个优秀语文老师应该有的自我修养之道。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一个在讲台上传播现代社会与生活理念的语文老师,蔡朝阳读了哪些书,识了哪些人?其实并不重要,你不一定要去读和蔡朝阳一样的书。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问题意识,一个人有一个人不同的兴趣和特质,也就有不同的读书需求和思考方向,蔡朝阳的读书笔记,更大的意义,是他拥抱自己所爱之书时,那种让人跟着一起被感染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才是他的每一个读者,都值得好好珍惜的东西。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作者:徐贲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课程。
人文教育的阅读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不是一个人本能自发或自然就会的,所以也被称为一种“艺”(art),也就是“阅读的艺术”。
在一个公民社会健全,公民文化发达的民主国家里,阅读是一件普通人都应该有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必须经常去做的事情,因此成为大学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必须包括的部分。
这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书,作者徐贲老师以其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分三个部分阐述“人文教育”。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今天,这本关于人文教育的著作意义深远。
《文化拯救——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
作者:吴小鸥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5年11月
当我们读到吴小鸥的这本新著时,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出这样的句子:“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或洋人、或官员但更多的是出版界志士,他们说着江浙方言或京腔京语,在书斋中或圆桌旁,印刷所或出版社,以文化拯救中华民族,伴随着无数个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以其学养、眼界追随新知,汲汲于教科书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编撰者们。”在《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一书的后记中,吴小鸥最后这样写道:“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基点,对其前后中国以及国外教科书的启蒙价值继续不懈地探寻。这,一定就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了。”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作者:杨林柯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为了教育价值的实现,你只能关注底层,关注个体。体制撼不动,教育很艰难,你只能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以“万言书”而引起关注的杨林柯老师,在《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中,如是说。杨林柯老师被钱理群先生称为“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这个改革者,将他十年文字,结为此集。这是一种个人的总结,是一种对常识反复申诉的执着,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开拓与分享。因此,这是一本承载着写作者尊严的著作,也是一本蕴含着写作者拳拳之心的生命之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