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轻生减负”凸显家庭养老之困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9 03:10:25

  11月15日下午1时许,上海市卫清西路一民宅发生火灾,两名85岁老人手拉手躺在床上,与这个世界告别。警方初步调查两人为自杀。邻居称,老人曾在门口贴出一封用老太太口吻叙述的“感谢信”,信中表示,非常感谢照顾自己的邻居,自己生病卧床多年,是时候要“走了”。(澎湃新闻网11月18日)

  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竟以如此惨烈的形式告别这个世界,由此不仅让人看到老人不愿沦为“包袱”的执拗,更说明老人窘迫的生存环境——如果有更好的归宿,何至于以毁灭自己作为解脱?

  有关数据显示,老年人已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其中主要诱因是身体疾病或受伤。重病缠身,老人多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情绪焦虑、精神障碍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很容易剑走偏锋。2008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等11个省份,他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因为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一些老人即使自杀也在为子女着想。自杀老人多数都带有“利他”性质,掩盖在“利他”表象之下的,则是对生活的绝望。这样的心理,显然并不局限于农村地区,越是经济拮据的家庭,越容易受到冲击。

  毋庸讳言,在中国的代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父母对晚辈负责的“责任伦理”。简而言之,老年人只要还能自食其力,仍会不计回报地付出;如果丧失了付出的能力,则把减轻子女负担作为自己的“付出”,由此滋生的极端方式是“轻生减负”。面对此类悲剧的不断增多,除了强化家庭层面的精神赡养外,制度层面的体恤关怀不可或缺。

  身处快速工业化时代,家庭的传统功能随之不断弱化,老年人也不免因此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使老人不敢面对未来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不可预知的疾病与可以预知的养老。建立老年人在疾病面前的信心,不仅需要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救助。

  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足以承担起养老的重任,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进程中,制度层面的生活保障和福利补贴不可或缺。只有在全面覆盖的养老政策保障下,公民的生命才能更有尊严,从制度的源头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其中第一步,需要先明确养老补贴和大病救助的“顶层设计”。

  作者:佚名来源太原晚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